第二百二十二章 大遊江

老管勾用的算籌,但是速度也很快,只是慢在擺布上。

其實算盤的原理與算籌類似,算盤是上五下一,算籌是橫五豎一,沒兩天老管勾就敲算盤如飛了,還不用死記口訣。

算盤對他老人家,不是計算工具,只是記錄工具,這一點蘇油也是佩服得不要不要的。

張方平每日裏都會抽時間來看看,還要溫言撫慰劉嗣一幫娃子們幾句,一點都沒有雇傭童工的內疚。

老狐狸賊壞,跟娃子們許諾,四月浣花大遊江,讓娃子們坐官府的大畫舫,沿江遊覽,就贏得了娃子們的集體歡呼,劉嗣這傻缺連突擊加夜班的心都有了。

轉運司的統計過程中,蘇油對宋代四川的經濟發達程度大為震驚,簡直刷新了三觀。

人口,合計一百五十萬戶,占全國十分之一。

糧食,“地狹而腴,民勤耕作,無寸土之曠,歲三四收。”僅僅低於農業最發達的兩浙地區,每年光軍糧每年供應一百五十萬石。

茶葉,“蜀茶歲約三千萬斤”,占全國產量一半。

商稅,排名全國前二十名的州中,占了六個。

紡織,“日輸月積,以衣被天下”。

朝廷每年征收絹四十萬匹,占全國總數百分之十五;

絲綿一千五百萬兩,占全國總數百分之十七;

錦綺等高端貨近兩千匹,占全國總數百分之二十;

綾四萬匹,占全國總數百分之二十六。

麻布更可怕,總計朝廷每年在成都府路征收和購買的麻布即達一百二十余萬匹。為河東、陜西、京師等地軍需布帛的主要來源。占全國總數的百分之十七。

此外還有糖,紙,書,藥,酒……

光酒課收入就高達兩百萬貫!

蘇油都快瘋了,他知道四川發展不錯,不過被中央小報帶了節奏,哪裏知道這麽不錯。

早知道經濟體量這麽大,我還擔心鹽井太多,還擔心繅絲機紡機過度沖擊市場個屁啊!

統計結果一出來,蘇油就對張方平說道:“如此重要的寶地,朝廷還不加強控制?這是多看不起我們四川?”

張方平難得老臉微紅:“呵呵呵……其實,數字沒有出來前,我們也不太清楚……”

言外之意——更別說朝廷了!

張方平顧左右而言它,翻了翻賬冊以緩解尷尬:“有沒有發現什麽大問題?”

管勾說道:“舊賬一入新冊,毛病那是多得說不過來了。按照明公的意思,提綱挈領,不及瑣碎。因此能入呆壞帳的,大體都入賬核銷了。不過,孩子們發現了一處大數目……”

說完拿眼瞟蘇油。

張方平笑著對蘇油道:“怎麽?昨日晚間滔滔不絕,光天化日下反倒成悶葫蘆了?”

蘇油遞上一個冊子:“積年統計,四路清理出個大概,其中有不少橫賦。”

張方平大驚:“啥?”

管勾說道:“在設立會計科目的時候,孩子們發現了一些……呃重疊之處,也就是說,有不少重復繳納賦稅的項目。”

“比如這個,化榷為稅之後,水路直達新南門,在這裏繳納行稅,而陸路……則在華陽繳納一次,在進城時,又繳納了一次。

“還有這裏……去年倒春寒,這些州縣發放了補貼款項,按理說,秋稅的時候也該酌情減免,然而只有少數州縣執行了,大多數州縣……還是按原款繳納……”

“還有這裏……筋膠本非川中特產,為當年戰時臨時征調的課目,然其後一直沒有取消,已經二十多年了……”

“還有這裏……朝廷行榷那段日子,百姓要繳納鹽茶錢,由官府發鹽和茶葉,然而改榷為稅後,官府不再發鹽茶,而由百姓自購,可這鹽茶錢,還一直交著……”

“還有這裏……”

張方平擡手打斷:“就說合計多少?”

老管勾拱手道:“合計……四十萬貫。”

“這麽多?!”張方平手扶腦門,苦笑道:“沒想到還能牽扯出這樣一攤子事情來……這下麻煩了……”

蘇油拱手道:“明公,這是好事情啊。”

張方平覺得莫名其妙:“說得輕巧,這是轉運司的失職,正是老夫之過,如何能是好事?”

蘇油拱手道:“這些橫賦,有些已經征了很久了,最遠的,都能到二十年前,這固然是轉運司的失職,但是卻不能說是明公的過錯。”

“這個過錯不能避免的原因,是因為舊事記賬法過於繁瑣,而轉運司人力有限,監督乏力造成的。如今新法一用,立刻一目了然。”

“因此這四十萬橫賦的暴露,乃是明公舉會計新法所得,所以這是好事兒。”

“明公只需上奏朝廷,請免我四路這四十萬橫賦的時候,將新法一並獻上,這過錯,就變成功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