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一章 刺勇之議

“有了這個基礎,才有了強軍的本錢,木葉蠻狼狫兵雖然彪悍,但是田承寶愚魯不堪,他帶領下的軍隊,與其說是兵,不如說是匪。”

“戰前刺探夔州軍情,被臣輕松騙過;戰中輕視我軍,以賭徒心態全軍壓上,企圖一舉成功;敗後又蜂擁而逃,毫無章法。”

“最可笑的,是田承寶思慮不周,明知峽江有水路可通,卻毫不提防,被臣遣人從水路而上,拆除了上遊棧道,可嘆三千善戰之軍,糊裏糊塗就被關在了絕地。”

眾人聽得眉飛色舞,這仗規模其實不算大,但是戰績卻絕對不算小,而且一戰安定一方,沒有留下任何後遺症,這就是當年大宋對付西夏時,想要取得而沒有取得的戰果。

富弼問道:“明潤,剛剛西夏使節的跋扈你也見過了,對西北,可有自己的看法?”

蘇油躬身道:“陛下,樞密相公,備戰吧。”

此語一出,所有人都大驚失色,司馬光怒道:“明潤你要慎言!康定、慶歷之間,元昊累負朝恩,無故逆命,侮慢不恭,侵犯邊境。”

“朝廷竭天下之力以奉邊鄙,劉平、任福、葛懷敏相繼覆沒,士卒死者動以萬數。”

“正軍不足,益以鄉兵,外府不足,繼以內帑。民力困極,財物殫盡。這些你難道不知道嗎?!”

富弼也說道:“吾忝掌樞密,也知待以有備,然明潤此言太過聳人聽聞,沒有確信情報,如何知曉夏主必來?”

蘇油說道:“相公,大諫,且聽蘇油說完。”

“如今大宋,仁宗仙升,聖主改元。”

“契丹才經歷皇太叔重元之亂,正是自顧不暇。”

“兩國如今,既無戰心,也無戰力。”

“但是諒祚不同,他與臣同齡,初掌國政,正是少年驕狂之時。他要是不得一戰,難以自立!”

“西夏國主,是如何獲掌國政的?是利用外朝將領,殺舅弑母而來。此正所謂強枝而病本,接下來必將撥亂以反正。若非如此,他何以自安?”

“因此控制西夏軍權,對諒祚來說,是第一要務。”

“如何掌控?以夷酋狼梟之性,只能是親自領軍,四方征伐,在血火之中逐漸獲取軍隊的控制權!”

“諸公設身處地想一想,諒祚,是不是必須有一戰?如果他要選擇一個敵人,會選誰?”

這番分析合情合理,其他人還好,趙曙和趙頊面上不免帶起一些憂色。

蘇油躬身道:“臣在西南之時,聽聞太後與陛下同心共德,為社稷相忍相扶。實乃母慈子孝。”

“也聽聞宰執老成,樞密持重,諫議清正,禦史剛直。”

“對比西夏與契丹的季孫之憂禍發蕭墻,臣雖在邊蠻,也每每撫額幸慶——斯國斯時,而能有如此母子君臣,這是天佑我皇宋,天佑我黎民啊。”

所有人都沒想到蘇油會來上這麽一句,頓時全都露出精彩的表情,趙曙難免有所觸動,韓琦司馬光驚喜莫名,張方平蘇頌贊賞微笑,穎王……這青澀少年眼中竟然有些興奮。

至於簾後的太後,卻沉默不語,看不見表情。

如今也是大宋非常敏感的時期,太後已經基本還政,然而卻一直拒絕撤簾,把握著最後一步文書手續遲遲不簽字,同時還掌握著印璽拒絕交出。

司馬光韓琦歐陽修,為這事兒頭痛快一個月了。

所有人都從天性慈孝這些角度勸說這對沒有血緣關系的母子,卻從來沒有人對比他國,從國家安危的高度予以勸諫。

西夏親子弑母,契丹親叔造亂,至親反目,國家動蕩,這都是血淋淋發生在眼前的例子。

蘇油卻點到即止:“太後,陛下,宰執,樞密,論國力,大宋不想戰,甚或西夏亦不想戰。然而如今西夏卻不得不攻,而大宋也不得不應。這乃時演機變而成,所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耳。”

“因此早準備一日,便可少損失一分。”

“微臣估計,接下來諒祚便會以此次使節受辱為借口,挑起邊事。甚或可以說,這就是此次夏使特別跋扈的原因。”

“好在諒祚的根本目的,只為控制更多的軍隊,鞏固自己的地位;而不為土地人民,錢糧市易。因此其攻伐決心就不會太強,遇到有備,多半就會順勢撤軍。所以只要我們做好充分的準備,或者這戰,並不難打。”

“但是如果我們毫無準備,那就怪不得別人順手撿個大便宜!”

一圈大佬們雅雀無聲,過了好一陣,趙曙才問道:“各位都議議吧,蘇油的推斷,有沒有道理?”

如今蘇油的背上,已經穩穩貼著一個“懂軍事”的標簽,臨戰指揮可能還不行,但是謀略參謀,分析預見,算是已經得到過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