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二章 爭論

富弼說道:“如今緩不救急,君實,只要陜西刺勇,西夏必然會知道大宋增兵二十萬,斷然不敢再入寇!此乃兵法所雲先聲後實之計!”

司馬光冷笑道:“先後之間,能有幾天?!這哪裏是先聲後實?明明是先聲無實!”

“此計只可以欺瞞西夏一時,轉眼就會被識破。雖益二十萬兵,然實不可用。十日之後,西人知其詳,他們還會害怕嗎?”

韓琦突然插嘴:“等等,君實言之鑿鑿,曰鄉勇無用,然明潤在夔州用之,大獲奇效!豈能因前朝失事而推今日?”

“鄉勇若不可用,明潤何以能大敗木葉蠻,穩定夔州路?”

蘇油腦袋正轉得像只貓頭鷹,如後世看乒乓球賽那般看著雙方你來我往,結果奇峰突起,所有人一下子將目光集中到了他身上,頓時有些傻了:“啊?”

韓琦說道:“明潤,說說你在夔州的鄉勇之策。”

蘇油很尷尬:“相公,不好意思,其實我認為……司馬大諫說得有道理。”

富弼很生氣:“明潤!難道你不是倚仗四州鄉勇退敵?前番夔州捷報,莫非是欺君嗎?!”

蘇油苦笑著躬身道:“豈敢如此。不過陛下,樞密,夔州鄉勇,與陜西河北,實在是大相徑庭。”

“首先,夔州鄉勇,只是占了夔,中,開,達四州名額而已,並非真從四州農丁中抽調。”

“這兩千四百人中,骨幹由囤安軍,控鶴軍數百人充任。”

“兩軍在西南連場血戰,先是平定沙麻,然後控制瀘蠻,接著征伐彭仕羲,後來還借兵與大理,參與平滅楊家的叛亂,鞏固大理王室。”

“十年四役,加上零星戰鬥,可謂戰不瞬睫。”

“二林士卒,每斬殺一人,其甲胄之上便添一道紅漆,謂之‘勛記’。”

“軍中的悍卒,勛記有至五十奇者,雖撫遠大將軍道路相遇,亦需禮讓。因此囤安軍每以斬獲為榮,無論技能士氣,均達到巔峰。”

“囤安軍前身為二林部部族蠻兵,地處山林,於四戰之地,與虎熊為伍。戰力本就精悍,不亞於西夏步跋子。”

“自發現精鐵之後,其戰力更升一個台階——部族一兵,其具裝包括皮甲,弓靴,皮具,可拆卸冷鋼護甲,藤盾;武器包括長達四尺半的苗刀,外加五支軟尾投矛。”

“加上行囊水壺,全套設備,不下三十貫。三千人的囤安軍,光常帶裝備,就達九萬貫之多。”

韓琦富弼趙曙,都不由得倒吸一口涼氣,家裏有礦,當真任性!

“再說控鶴軍,控鶴軍設備稍微簡單,除了沒有甲具,人手一支鶴脛弩。隊率老兵,常攜雙弩,配矢四十五。另具皮背包,水壺,急救包,頭盔等設備。”

“他們的裝備少一些,但是比囤安軍更加昂貴,鶴脛弩的造價,合七十貫有余!”

“之前控鶴軍的短兵器是刺刀,數戰之後,他們覺得工兵鏟更加好用,便改用了工兵鏟作為制式裝備。”

“兩支羈縻州軍士的構成,與大宋不同,在二林部裏,以戰功論等,除了金銀賞賜,田地牛羊之外,還有重要的一條,戰士地位最高,戰功最重,這一點頗如秦法。”

“而在江陽城,兵員為各處礦工,礦工本就成隊成伍合作,具備一些軍人素養,也習慣軍伍生活。除了軍功賞賜外,一人入伍,全家都有諸多優待。”

“不但家中勞役賦稅免除,官員逢年過節還要送禮慰問。高獲戰功者,如中科舉進士一般,官吏敲鑼打鼓,送獻喜報,誇耀周鄰。”

“每位軍士,都有不菲的保險,由四通錢莊代管。平日裏從軍餉中扣除一小部分,一旦戰沒,軍士家庭可以獲得百倍賠償,因為其軍餉本來就高,所以這筆錢財,至少都在百貫以上。”

“囤控二軍不刺不配,然每次招兵,諸鄉為爭奪名額,至有械鬥者,無他,利厚耳,榮耀耳。”

“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這既跟當地民風有關,也和當地頭領的政策有關。”

“官家,樞密,所以用這兩支月奉十貫為起點,裝備精良,訓練有素,久經戰陣,渴望功勛的軍隊,來類比月給米糧兩升,鹽菜錢三百,臨時征召,素不習戰的陜西鄉勇,根本就是不合理的。甚至用刺面發配的正軍軍戶與之相比,也難以匹配。”

“勉強要比的話,唯東晉北府,前周控鶴堪稱。”

一群大佬都聽傻了,光知道這兩軍能打,卻不知道能打的下面有這麽多東西。

這是錢堆出來的,還是連續不斷堆了很多年堆出來的……在他們手裏根本就不可復制。

話題便重新扯回到刺勇的事情上來。

司馬光言辭懇切:“陛下,臣在去年陛下登位之初,便請留意備邊。所謂備者,不僅僅添屯軍馬,積貯糧草而已,在於擇將帥而修軍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