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六章 再次出發

除了觀測星空,還要觀測太陽,觀測它在不同時間裏對當地的入射角度。

經過十年來不斷的摸索和改良,蘇油啼笑皆非地發現,有了玻璃鏡片和角度精準的黃銅儀表盤,經緯儀被道士們改造得越來越趨近於後世的六分儀,連黑色的遮光玻璃片都安裝上了,還分成不同的層數,以抵擋不同時間段不同強度的陽光。

沒有人是傻子!這與後世的六分儀幾乎毫無區別!

等到全國性統計數據一匯總,司天監和玉局觀發現,相同時間點不同呃位置,太陽入射角度是不一樣的!按照星表計算出來的時間,和按照太陽測量計算出來的時間之間,有差!

對百姓生活來說,這玩意兒其實沒什麽影響,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就對了。

可是對司天監來說這是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首先就是一個合法性的問題,那處時間,才是標準?

這事情還引來諸路神魔撕逼,從禹貢九州,天下之中扯到日出扶桑,最後司天監老大鄭重上表表示,陛下,汴京城皇宮紫宸殿禦座位置,必須是天下唯一的標準時間觀測點!

趙曙一聽都傻了,愛卿你說得很有道理,只有一個問題——你們這是要爬到我頭頂上觀測嗎?

好在理工的一項重要應用方法就是變通,司天監回答:“這個問題很專業,但是經過我們觀測發現,這時間與地域的東西位置關系比較大,與南北相對關系較小,我們可以在禦座的正南和正北方向各設一個觀測點,精確測量就可以了。”

趙曙這才松了一口氣,好險,幸好有完美的解決辦法。

數年之後,以這個點為原點的天文歷便制作了出來,道士們又有了新發現,那就是相同時間點連接起來的線,不能在地圖上將大地按正常取直劃分!

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司天監的人都快哭了。

誰能解決?所有人都想到了一個人。

不是蘇油,是蘇油的族兄,蘇頌。

蘇頌研究了一番地圖和上面的經線,提出了一個設想。

《淮南子·覽冥訓》:“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於是女禍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

那會不會,大地它並不是完全平的?而是如同鰲背一般?這樣太陽光照上來,才會出現這樣的效果?

我的個去!蘇制誥果然厲害!這是唯一的解釋!

這麽愉快的決定之後,九州經線出台了。

中國古代一直存在分野之說,經緯儀用得順手之後,道士們便將星宿對應的地理分野,轉換成了經緯儀的刻度分野,這樣測量起來更加的精準。

這就還需要緯度的測量。

緯度的測量相對來說就簡單多了,因為北半球有一顆天文學家們一直在用的標準定位星體——北極星。

北極星的高度角,就是緯度。

於是,在種種鬼使神差之下,早已存在的天球經緯,就變成了地面上的經緯。

至於沙漏,則是測量出一天的長度,然後分成二十四份,讓沙漏裏的沙子,一次漏完剛好是半個時辰就行。

沙漏是玻璃的,可以很方便的看到裏邊沙子的泄露情況。

還是精細純老三樣,太陽的每一天時間是不一樣的,這叫真太陽日。

於是需要取一個年平均,這叫平太陽日。

張散對數學的三角關系,光折射這些東西都是明白的,但是蘇油將這堆東西擺在他面前的時候,他還是有些懵。

小七哥當年拿著窺天鏡看月亮,可是惹出好多事情來。

蘇油耐心地畫圖講解,六分儀在大海上才好用,在眉山還真沒辦法方便地玩。

因為這東西,需要海平線。

不過原理是可以畫出來的,而且一點不復雜,就是一個角度尺,一邊是地平鏡,一個指標鏡,一個望遠鏡。

當指標臂與角度尺零度重合時,地平鏡與指標鏡平行。

觀測者用望遠鏡觀測海平面,視線透過地平鏡,地平鏡一半透明,一半是鏡子,這個時候,鏡子裏是沒有太陽的。

望遠鏡不動,轉動角度尺,角度尺帶動指標鏡跟著調整角度,漸漸的,太陽通過指標鏡反射,出現在地平鏡上,最後與海平面相切。

記下這個時候六分儀刻度尺上的角度讀數,通過一系列的計算,就能夠得到太陽的入射角度。

不同緯度,正午時分太陽入射角度是不同的,這個可以通過天文歷查閱,就算不在九州天文歷的統計範圍之內,便可以通過計算,得到所在地的精確緯度。

經度的計算,則可以通過時差進行。

通過星歷,可以在夜裏觀測出汴京的標準時間,然後用沙漏記錄這個時間,再在白天測量船只所在地正午的太陽,可以得到測量點和汴京的時差,然後算出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