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五章 新君舉措

一月,群臣拜表請禦正殿,不許;

二月,乙酉,始禦紫宸殿見群臣,退,禦廷和殿視事。

朝廷領導班子開始大換血。

韓維是潛邸舊臣,如今直升龍圖閣直學士,第一封奏章就是針對趙頊的缺點,指出這樣的做法有問題:“一曰從權聽政,蓋不得已,惟大事急務,時賜裁決,馀當簡略。”

“二曰執政皆兩朝顧命大臣,宜推誠加禮,每事谘詢,以盡其心。”

“三曰百執事各有其職,惟當責任使以盡其材,若王者代有司行事,最為失體。”

又曰:“天下大事,不可猝為,人君施設,自有先後,惟加意謹重。”

然而趙頊嘉納了奏章,卻繼續自己的胡鬧,從台諫開始改造,以期制衡宰執。

原太子詹事,樞密直學士、禮部郎中王陶,升為群牧使,就是王安石入朝時那個職務,一個月後,遷右諫議大夫、權禦史中丞。

王大炮上台第一樁,是讓章惇灰溜溜離京,第二樁,就是打向幾千裏外的蘇油。

趙頊下詔,諫官與宰執,在紫宸殿辯明是非。

“陛下!蘇油治夔州,渭州,嶲州,無一不是邊事陡生,難得安寧。每以殺戮為事功,四年之中,服緋配魚,幸進高位!”

“如今國庫不足,正是力圖安靜之時,還能指望邊將生事嗎?望陛下責蘇油,絕幸進,正風俗。使百官知循規蹈矩,按正途升進。”

曾公亮立刻反駁:“蘇油所治三州,沒有耗費朝廷一文錢的糧秣。夔州至今,巍為上郡,賦稅突破百萬貫;渭州叠經戰亂,如今也回復生機,去年還增設了常平諸倉,容儲余糧;嶲州才到任數月,已得銅十五萬斤!大宋國用固然不足,不過卻與蘇油無關,甚至可以說,設無蘇油,前年大水之時夏人叩關,朝廷必難支應。”

韓琦說道:“之前戰事,也非蘇油生事。夔州乃田氏造亂,渭州乃諒祚威逼,當時不還寇了環慶嗎?”

“邊蠻跋扈,邊臣懲之,此文王服四夷之道。中丞縱然能使我大宋官員安靜,難道還能讓諒祚安靜?家有惡鄰,要得安靜,是要付出代價的!”

歐陽修說道:“蘇油當年少年入仕,朝中沸議洋洋,是仁宗聖明特用。”

“蘇油本是華選高中,一榜三名,治所卻都是邊辟蠻荒。那些地方,朝廷官員,一向多有逃任!算什麽升遷幸進?”

“於今六年下來,治夔則漢夷賓服;治渭則擴地千裏;治嶲州,得銅堪抵朝廷歲盈五分其一。”

“每念及此,唯有嘆服仁宗之明。”

“這等文學優進,事功卓著的人才,如今不過剛入從四品貼職,差遣不過一處邊郡,夷中轉運。中丞,要這都算幸進,那我倒要問問,你這個三品差遣,因何功所得?!”

這話說得有些太過了,歐陽修也是破罐子破摔,他對台諫的迂闊是深受其害,深惡痛絕。

王陶冷笑道:“本人官職,乃相公所薦,陛下親點。想讓諫官希從宰執,瞞隱奸弊,即是不忠!”

歐陽修氣得說不出話來,王陶這才轉身道:“陛下,蘇油按治三州,奏報一應從簡,理政每事更張。其所任皆親信,諂我者從之,非我者去之,豈不是佞臣希圖僥幸,巧做安排?大奸似忠,大枉似直!此一罪也;”

“朝廷銅政,乃是專榷,本應是朝廷之利。蘇油私煉精銅,下收民意,上惑天心,以朝廷當得之利為功,驅中樞苟且之意如奴,大奸巨蠹,莫此為甚!此二罪也。”

“河北黃河,屢修屢潰,哀殍遍野,民不聊生。十萬正軍,漂沒於今,未足三萬!蘇油卻建議以十五萬斤銅助山陵之費,朝廷會以此為功嗎?這分明是導君以諂,陷上於惡!此其罪三也!”

“陛下,華元之譏,春秋早著。望嚴責蘇油,竄於蠻荒,以儆效尤!”

趙頊摸了摸鼻子,台諫之橫,今日算是領教了,竄你個鬼的蠻荒,他一直就在蠻荒打轉好不好?!

韓琦氣得白胡子都飄了起來:“大理乃是外邦!朝廷榷法,豈能用之於彼處?!蘇油拓外境之利源,解中國之困厄,本身又是轉運使身份,銅政就是其正職,是為朝廷出力,何罪之有?”

“其銅料輸轉,也是與各路轉運司交接,監督嚴密,非私授也。種種規劃,制度,分明周析,向前兩次奏策,早有言明。只是中樞文牘繁巨,前兩次都忽略了而已。”

王陶頓時話鋒一轉,奇峰別出:“陛下,所以臣彈劾中樞宰執,韓琦,曾公亮,素餐屍位,怠逸朝綱,乞陛下去之!”

韓琦頓時傻眼了。

靠!扯了半天,原來是等老夫口誤,攻擊中樞才是王陶的根本目的!

然而還沒有完,監察禦史劉庠出列:“臣,劾參知政事歐陽修,入臨福寧殿致哀,衰服下衣紫衣,專恣違禮,乞陛下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