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六章 察人之術

就聽蘇油繼續說道:“當年河朔大水,民流就食。富相公治大名府,勸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廩,然後尋出公私廬舍十余萬區,散處災民,薪水救濟反而比集中方便。”

“大名府是北京,有很多待缺寄居的官員,當時富相公發給他們俸祿,讓他們去難民所聚的地方作為管理人員,選老弱病瘠者周濟,登記他們的辛勞,答應他日為他們奏請受賞。”

“每隔五日,則遣人持酒肉飯食慰藉他們,因為出於至誠,所以人人為盡力。”

“水退之後,凡山林陂澤,有利可資以生者,聽流民自取。”

“死者為大冢葬之,曰‘叢冢’。”

“等到第二年稻麥大熟後,再讓難民各以遠近,授糧而歸,當時活難民五十余萬人,募為兵者萬計。”

“運判,眾志成城,天災之前,所有可用的力量都要動員起來。僅憑一己之力,難救河北百萬生靈啊。”

說完又轉頭問司馬光:“學士,是這樣吧?”

司馬光點頭:“對,當時仁宗皇帝聽說之後,遣使褒勞,拜富相公為禮部侍郎。富相公說:‘此守臣之職也。’辭而不受。”

蘇油說道:“所以救災之策,一要簡便,二要周盡,簡便則易施,周盡則無遺。”

“如今朝廷救濟已到,接下來還有很多相關減免扶助的措施要宣布,運判如今的條件,比富相公當年好得多,正好趁此機會,再施展一番。以鼓舞官民人心士氣。”

“眼看就要入秋,馬上就是冬麥下種的日子,事情再一耽擱,翻年可就更難了。”

司馬光說道:“還有入秋易起瘟疫,得趕緊讓人散了。明潤所言有道理,既然富相公當年行之有效,運判就不妨用起來。”

蘇油繼續補充:“除了官府的力量,民間力量也要盡量利用,此次我們前來,還帶來了大量的口罩,成藥。救災防疫的冊子,也緊急印制了十萬冊。”

“這些都是動用民間慈善力量完成的,到時候我們會帶一部分去震中災區,給運判留下一部分,助你成事。”

司馬光說道:“大名府是河北至重,救災措施自大名府施展,是提綱挈領。事情辦好了,老夫與明潤返回京城,必向官家奏請,以運判為首功!”

王廣廉是熱衷仕途之人,不然也不會在陜西私自折騰青苗法了,聞言站起身來:“學士和侍制,果然是國家重臣,一番指點之後,下官知道該如何做了!”

司馬光也站起來:“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便請運判帶我們去核驗倉儲,還要代表陛下,去慰勞官民,事不宜遲,之後便要趕赴瀛洲。”

兩日之後,司馬光與蘇油帶著測量隊和糧船,再次啟程。

一路上放下小船,讓測量小分隊下水測量,約好最終在瀛洲集合。

司馬光在閱讀各地送來的水文資料和邸報,見蘇油安排得井井有條,表示贊嘆,說道:“那個王廣廉,不及乃兄,更不及明潤你。內中熱於仕途,明潤為何與他說了不少好話?”

蘇油說道:“要共克時艱,便要用上所有能用的力量,同舟共濟之時,沒法挑三揀四。”

“只要措施得以展布,能多救一些難民,幾句好話算得什麽?學士如何對他評價不高?”

司馬光說道:“老夫自有察人之術,王廣廉聽聞你有所建議,當時表情有些不豫;待得聽聞是富相公之術,顏面便有些回轉;等到聽聞你我會與他奏功,立時精神振奮。呵呵呵,這樣的人……”

蘇油就有些奇怪了:“那學士為何不知我也是熱於仕途呢?”

司馬光哈哈大笑:“蘇明潤熱於仕途,才是最大的笑話。老夫與你相處多日,知道你看似按部就班,其實憂急如爐。同樣也能看出你的努力,是實實在在為了大宋子民,絕不是為了仕途。”

“從蜀中開始,你一路施為,夔州,渭州,嶲州,到現在作監,難道都是好去處?你怕是國朝最倒黴的探花了,難道從沒覺察過?”

蘇油仔細一想,靠!還真是如此!加上現在的河務考察,老子妥妥的大宋最悲催探花!

司馬光滿意地看著蘇油目瞪口呆的樣子:“以富相公,歐陽永叔,張方平,趙抃對你的欣賞,他們在朝中的時候,你要是為了仕途考慮,活動一個翰林承旨的清貴職務,還不是輕輕松松?”

“可你想都沒有想過要這樣做,而老夫欣賞你的,就是這個想都沒想過!”

“數日之前,孫能來請教《漢書》,說道你曾經跟他說自己有老頭緣是吧?”

蘇油不認賬:“這小子就知道瞎說!”

司馬光笑道:“我告訴你為什麽,因為老頭老太太們,都有一套自己的察人之術,早在朝堂上練就一雙火眼金睛,明白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