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七章 趙郡李家

當蘇油看見城門樓子旁手腳架的第一眼,心中立刻翻現出四個字——以工代賑!

趙郡李家,出人才啊!

不過這也是有群眾基礎的,趙郡李家的威望,在河中府的口碑,怕是比蘇家在眉山的口碑只高不低。

因此大家才會如此聽老頭的話,一直到賑災之事結束以後,百姓之中沒有發生爭搶偷竊物資的事情,街巷之間都很安定。

能力絕對沒得說,司馬光和蘇油進城,老頭一路介紹:“瀛洲與契丹通使,朝廷對老夫的奏報回復很快,我在七月請求從瀛洲周圍多余的士卒中抽調人力,從防備河患的儲備木材中抽調一部分,又調用了一萬貫從真定各地購買木材。”

“自從兩國和平,瀛洲以前的防禦守戰裝備,早已經廢棄了,這次正好化害為利,整飭一番。”

“新城方圓十五裏,城墻上面修建了禦敵的譙樓,四千六百間戰棚。”

“以前的正門,過於窄小粗陋,現在也擴大了。”

“這些工程從七月庚子開始施工,計劃十月完工,現在還有些掃尾工作沒有完成。”

“接下來我會發人力修整瀛洲南北通道,繼續以工代賑,安定地方。”

一路過來,蘇油發現百姓的房屋都已經修繕完畢,倒是州衙還是草頂,只做了簡單的修繕。

司馬光一路贊嘆,一邊對蘇油介紹:“當年公儀為大名府修冠氏堤,工就弗擾,民悅之,請為宰;橫隴之決,護衛金堤,滿歲無河患;通判澶州,鳩工構城屋凡千區,中貴人銜命來視,規置一新,驚賞嗟異,聞之於朝。明潤,多多請教,必有裨益。”

幾個小的早都被瀛洲新城驚得目瞪口呆了,蘇油趕緊拱手:“先生大才,當年鄭國子產,衛國文公,救災舉措得當,國人謳之。夫子錄於《詩》,流芳百世。先生今日之德,必亦有謳之者。”

老頭笑道:“趙郡蘇家千裏駒,早有耳聞了,你在夷人裏邊的聲望,可不一般啊。”

蘇油趕緊擺手:“阿烈瞎說的吧?”

老頭呵呵一笑:“阿烈可能瞎說,唐介唐子方也瞎說?”

蘇油這才想起來,唐老頭入京之前就在這片做官,還燒了遼人的寨子來著。

老頭說道:“君實說得有些誇張了,我興工,救災,其實就簡單四個字——按工給價。”

“歷任河工,調用民力,興怨惹謗,其原因就在於此。”

“如果真要是給出的工錢足夠公允,夠民夫生活所用,大家爭相效力都來不及,哪裏還會有什麽怨言?”

“歐陽公與河渠司對六塔河工程的造價差別如此之大,是河渠司想用丁役之法,壓根就沒有想到要給這些人工錢!”

“力作之人,日給米兩升,鹽一兩,這是起碼的。可大宋丁役,地方上多把下限當做上限,還要在這個底線上諸般克扣,加上胥吏上下其手,到達力夫手上的,怕是要折去多半了。”

“這點收入如何活人?加上遠赴數百上千裏之外服役的,沿途還要自擔費用,破家亡身者,不計其數,所以大家才聞役色變。”

“其實大災之後,如果調運得當,正是興役之機。”

“一來人力集中,且無生計,能夠靠工役得活。”

“二來大水之後,朝廷需要修整的地方很多,工程量也大,這些人正好解了急需。”

“所賴者,是胥吏不能盤剝,官府不能失信,轉運及時,所給從厚。”

“因為一年半載之後,這些人是還要回鄉的,所以還要留有些積蓄。”

“地方官員,多有一個‘怠’字,平日裏尚不覺有差,真到了河北今年這樣的情形,怠上一個月,翻年就是赤地千裏餓殍遍野的結局,不能不急啊。”

司馬光深吸了一口氣:“老夫今晚就將公儀的舉措和在大名府商議的方案制成條陳,上報陛下和中樞,瀛洲有公儀坐鎮,實在是百姓之幸啊。”

蘇油拱手道:“李公,這些費用,從何而來啊?”

李肅之說道:“問道點子上了,河北防遼重地,各種物資軍器堆積如山,不過平日裏不得用而已,如今事急從權,今後在慢慢調補吧。”

蘇油沉吟了一下,轉頭問司馬光:“學士,你說你通判過鄆州?”

司馬光點頭:“對。”

蘇油問道:“鄆城應當產煤鐵,學士在鄆城的時候可曾見過?”

司馬光說道:“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鐵我知道是有的,不過鐵戶用的是松炭,大冶四五十人,小冶二三十人,如果算上取礦,造碳的,那就不止了。”

“不過聽說風險極大,這些都是官榷,榷費很重,常常起爐不通風,或者風路雖通,熔冶不成,那就得重新起爐,重起不得補費,因此破家的豪商巨賈,也不是一戶兩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