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一章 蘇大嘴

於是老張看不下去了,征辟蘇轍為陳州教授,之後一直帶在身邊照顧。

這事情蘇油還幫不上忙,叔侄三人都在朝中,最忌諱裙帶關系引為親黨。

蘇油的政見,其實與哥倆有很大的不同,也從來不與他們商議,朝章上都是公事公辦,各持己見,相互打臉。

這反倒也是趙頊對蘇油信賴放心的原因之一。

張方平見到蘇油過來,嘆氣道:“你又何必來送老夫,招惹議論?”

蘇油笑道:“能有什麽議論?軍器監獨立運作,新法跟我沒有一文寶鈔的關系。”

蘇轍拱手道:“小幺叔,均輸,青苗諸法,實在是問題太多了,你因何不置一言?”

蘇油說道:“你如何知道我不置一言?我怕是口水都快說幹了。不過你們不知道而已。”

張方平訝異:“你去找過介甫?”

蘇油說道:“均輸,青苗,包括農田水利,我都與介甫公詳談過利弊,可是也不知道為什麽,最終意見沒有被采納。”

張方平問道:“你的意見都有哪些?”

蘇油將均輸和青苗的建議一說,張方平也不由得嘆息:“設從汝議,何至於此。”

蘇油笑道:“這句好,記得寫進筆記,以後好給我平反。”

張方平氣得直翻白眼:“別鬧,為何不上中書公議之?”

蘇油說道:“明公,首先我與介甫公大立場是一致的,就是國家當有一變。如果我上中書公議,介甫公招致的反對聲音將會更大,國家只會走到更加保守的老路上去。”

“介甫公當政,或者還有聽我所言的可能,若介甫公去之,只怕是連聽我說話的人都沒有了。”

“或者,你和趙公,有一人能走到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位置,那我的作為也不至於如此。”

張方平搖頭:“我們老了,老夫受科舉所限,參政已經是摸到屋頂。老趙那裏……我看他已生致仕之心,也不要指望了。”

拍了拍蘇油的肩膀:“還是靠自己吧,趕快成長起來。但是記住,如今你還是根基薄弱,切莫輕舉妄動。”

“記得科舉前我告訴你的話不?要麽不考,要不就要攫取高位,如今同樣如此。”

蘇油躬身:“是,明公放心,有神機營這個基本盤在手,加之陜西河北已經復蘇,國家再衰頹,也不至於重到澶淵之盟的程度。”

張方平和蘇轍憂心忡忡地去了,蘇油在碼頭上看著帆影,長舒了一口氣,準備進城去敲打大侄兒。

蘇軾實在是太調皮了,仗著自己文學優長,每每與王安石打擂台。

王安石是經學名家,不過經學如今到了需要突破的時候,和蜀學關學從理工汲取營養不同,他走上了《字學》的道路。

除此之外,和千年後的很多學者一樣,疑史疑經注,自成一家之說,也成了他思想的表現。

最近有王安石就寫了一篇文章,先是考證揚雄投閣乃子虛烏有事,後來又說揚雄《劇秦美新論》,也是後人偽作,用來汙毀揚雄的。

《劇秦美新》是一篇雄文,是借踩秦朝頌揚新朝,模仿封禪書,頌揚太平盛世的好文章。

不過毛病在於,揚雄頌揚的,是王莽治下的太平盛世。

雖然蘇家人都是漢賦啟蒙,揚雄的文章是必學科目,但事實就是事實,要在蘇家人面前洗白揚雄,基本就是被當成笑話看。

雖然王莽也是改革派,但是並非所有改革派都值得歌頌。

君子之過如日月之蝕,白圭微瑕,就是揚雄的定論。

這樣的曲線救國,蘇油蘇轍不會在意,蘇軾卻忍不了。

於是一次蘇軾遇到王安石,兩人便開始討論這件事,蘇軾賊壞,還刻意附和,最後對王安石說道:“其實吧,我也一直在懷疑一件事情。”

王安石問道:“子瞻你又懷疑什麽?”

蘇軾一本正經地說道:“其實我一直在懷疑,西漢到底有沒有揚雄這個人?”

聞者無不大笑,士大夫中將這件事當成大笑話,說一回,樂一回。

可貞堂如今被蘇軾霸占了,還有一群粉絲捧臭腳,不光宋朝人,連朝鮮日本大理這些外國人都有。

正旦大朝會上,遼國使節以能詩自矜,刁難宋朝翰林院諸儒。

宋遼兩國,名為兄弟之邦,但是趙頊心裏一直痛恨的,就是這個“兄弟之邦”。

聽聞有臣僚上書言賜歲幣一事,趙頊在“賜”字上拿朱筆狠狠塗抹,還在旁邊孩子氣地寫下“賜你媽的賜”。

字不是這幾個字,但意思就是這個意思。

趙頊很生氣,就派蘇軾去當陪使。

遼使拿出老套路,將詩作拿出來打大蘇的臉,要蘇軾也陪一首。

蘇軾看了說道:“賦詩其實不難,觀詩才算稍微有點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