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一章 富弼返洛

歐陽修如今正守青州,也同樣上疏請止散青苗錢,王安石愈加厭惡他,於是歐陽修連續上疏請求致仕。

歐陽修才六十,離正常請致仕還有十年,馮京請留之,王安石說道:“修善附流俗,以韓琦為社稷臣。如此人,在一郡則壞一郡,在朝廷則壞朝廷,留之何用!”

甲子,知蔡州歐陽修以太子少師、觀文殿學士致仕。

很快,富弼的罪行也明確了,坐沮格青苗,落使相,以左仆射徙判汝州。

王安石還嫌罪名太輕:“富弼方責,猶不失富貴。鯀以方命殛,共工以象恭流。弼兼二罪,止奪使相,何由沮奸!”

這裏有兩個典故。

《國語·晉語八》:“昔者鯀違帝命,殛之於羽山,化為黃龍以入於羽淵。”

《書·堯典》:“靜言庸違,象恭滔天。”孔傳:“言共工貌象恭敬,而心傲狠若漫天。”南朝徐陵《陳公九錫文》中有句:“象恭無赦,幹紀必誅。”

意思是富弼起碼也該來個流放才行,就算一刀砍了,那也是他罪有應得。

這就太過分了,趙頊當然不會同意。

開什麽玩笑,因為這樣就敢誅殺口碑出眾的三朝元老,兩宮太後就敢直接請家法廢皇帝信不信!

富弼上書謝罪:“新法這玩意兒,我實在看不懂,只要臣還當著地方官,新法就不能在我治下施行。我請求回洛陽養病。”

趙頊同意了。

從亳州回老家的路上,富弼經過應天,對判府張方平嘆息道:“人固難知。”

當年推薦王安石進中樞,富弼也是一大力量,兩人交情在那時候是相當的密切。

張方平笑了:“你是說王安石?他算什麽難知者!當年我知皇佑貢舉,有人稱贊他的文學,我辟以考校。”

“結果他一到來,院中之事皆欲紛更。於是我惡其為人,檄之使出,從此再不同他說話。”

富弼面有愧色。

這等大事,蘇油當然不能幸免地卷入其中,否則一言不發,就失了侍從之道。

雖然遠在陜西,也是侍從,天章閣學士的身份背著,舉國沸沸揚揚,他必須說話。

於是蘇油也上了一道奏章,將青苗法,保甲法誇得天花亂墜。

陛下,青苗法好啊!去年陜西接到中央命令,臣治下雖然屬於邊疆地區,可以緩行青苗之法,但是在陜北安定之後,出現了大量的荒地,因此臣也冒昧地施行了,以期和中央保持一致。

雖然和朝廷要求的試行方法有些不同,那也是沒有法子的事情。

畢竟陜西財源,廣惠倉拿去做了發運司買糧的本錢,解鹽拿去做了開發荊湖的本錢,就剩下一個常平倉,要保證軍民所用,臣可不敢亂動。

幸好官家太後仁德,給了微臣六十萬貫青苗錢,效果果然立竿見影。

如今陜西進入瓜果豐產期,接下來就該收麥,陜北十二萬戶家庭,近六十萬人口,將脫離貧苦,成為光榮的五等戶。

良性循環已經開始,明年,這些人口就可以有積蓄了,他們會升為四等戶,而新的五等戶,又會得到接濟的土地,種子,耕牛。

臣的陜西五年脫貧計劃,十年恢復計劃,現在是越來越有把握。

對了,陜西窮鄉僻壤,叠經夏人肆虐,都能因青苗法得到這麽大的恩惠,其它地方肯定也是如此吧?不然臣無論如何都想不通。

臣給陜西五等戶定下的標準,是一丁五十畝地,一頭牛,一棟房子,家用,農器,種子配齊,就算地不要錢,那也是五貫,遠遠超出朝廷給五等戶只能貸款一貫半的標準。

另外一個村子裏邊,還必須要有水力磨坊,有保甲治安室,一個鄉要有一所小學。

不知道外路是什麽標準,想來有中書的大力指導,一定勝過微臣在陜西胡亂瞎搞。

六十萬貫的投資,經過運作,能讓六十萬人口脫貧。那中書一千六百萬貫的青苗貸放下去後,能脫貧的人口,可不要太多喲!

臣為陛下賀!為大宋賀!不知道中書有沒有具體數字,如果有的話,如此振奮人心的大喜事,不是應該通報全國官民嗎?

對了還有一件事情,隨著陜西貧困人口的減少,明年臣會減少青苗貸的發放。因為《青苗法》寫得很清楚嘛,它的目的,是讓農人有糧食可種,有存糧可倚,在青黃不接的時候,不會再被欺壓兼並。

好,這個目的是真的好!

臣遵照施行之後,明年這十二萬戶,真的就有糧食可種,家裏有存糧了呢!

他們不再需要依靠青苗貸,都能自給自足了!

六十萬貫的投資,經過運作,能讓六十萬人口不再依靠青苗貸救濟,那中書一千六百萬貫的青苗貸放下去後,今年大宋能自給自足的人口,一定會增加不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