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九章 張載逝世

趙頊待公主和駙馬見了禮,才說道:“聊起蘇明潤家的孩子了,對了壽康,他家是不是有個長輩在莊子上?品行如何?”

說起這個衛國公主就撇嘴:“那孩子鬼精鬼靈的,對姐姐好得很,可就好像認定我每次去都要拿他們家東西似的……”

張敦禮就在一邊笑:“扁罐家的東西,公主可真是沒少拿。”

“駙馬!”衛國公主不依了:“那是石姐姐和八公送我的!”

“哦?”趙頊又想歪了:“蘇家其實也是殷富。”

張敦禮躬身道:“陛下誤會了,都不是精貴的物事,八公農事上可是一把好手,又閑不住,周圍別家都是園林水榭,就蘇家莊子,給八公改成了菜園,魚塘,桑林。”

“郡君和學士也由得他,蘇家才多少人?吃不完的就周圍莊子送唄。”

“最近才收了一地的古怪作物,說是蘇明潤從海外淘來的,叫胡蘿蔔,顏色喜人還甜脆,我已經求得了一些,過幾日就給陛下送來。”

“汴京的芥藍也是八公先種出來的,今冬又添了苤藍,甜菜,卷心白菜,冬油菜,八公說待到開花結子,明年冬日裏,汴京城又能多幾樣好菜蔬了。”

衛國公主興奮地說道:“他家今年的大蘿蔔,最大一個有四斤,在地裏都長裂口了,最是美味不過,每次去中牟我都……”

說到這裏才想起來臉紅,人家扁罐真沒有說錯,好像每次去都拿了別人家裏不少東西。

見趙頊和兩位太後神色古怪,赧然說道:“八公性子很好的……只把我們當做小輩,不會見怪的……駙馬最愛跟他相處,有什麽哥哥你問他!”

張敦禮說道:“剛剛陛下問八公品行如何,怎麽說呢……八公不識文字,不通經史,但是自有自己的道理,待人坦誠公道,不驕不慢,不偽不諂,倒是天生的性子一般。”

“子曰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我想老人家差不多就是這樣的人了吧,因此我喜歡與他親近,其實也是想學他為人處世之道。”

趙頊點頭:“倒是,想來蘇明潤也是耳濡目染,才得潛移默化。聽說理工學院的學子們在搞什麽公祭?”

張敦禮說道:“是,他們在遙祭嵩陽書院山長,橫渠先生。”

今年是理學重大損失的一年,邵雍才去世沒多久,張載也去世了。

張載一生大部分時間和精力用於著書立說,教書育人上。

在關中興教,逐漸形成自己的一套思想體系,使“關學”大盛,學者輩出,關中民風為之一變。

遇到蘇油之後,兩派學問在思想上碰撞,融合,完善,補充,更是變得密不可分,周密完備。

關學得到了牢不可破的“實學”根基,理論基礎得以完善。

蜀學通過關學邁出了從“致用”到“經世”的關鍵一步,完成了從“數理”到“哲理”的重大發展。

之後兩者更是逐漸融合,形成了對儒家思想大繼承大發展的“理學”一宗,高舉復古大旗,大力宣揚“格物致知”,“克己復禮”,發展到今天,更是提出了“天理人情”的口號。

在加上辯證,邏輯,矛盾論等思辨武器,直接將歷史上跑偏的儒家理學扼殺在了萌芽之中。

在嵩陽書院講學的時候,張載“俯而讀,仰而思。有得則識之,或半夜坐起,取燭以書……”

在這期間,他寫下了大量著作,對自己一生的學術成就進行了總結。

為了訓誡學者,他作了《砭愚》、《訂頑》,蘇油看後大為贊賞,將之書寫於嵩陽書院大門兩側,作為校訓。

兩篇文章字數較多,蘇油又摘取了其中八個字,組了一副對聯——民胞物與,養性存心。立於書院門邊。

關蜀學派將此八字作為訓辭,親切地稱兩篇文章為《東銘》和《西銘》。

教學期間,張載還用自己所得的薪資,在橫渠購置了數百畝薄田,親自帶領學生進行恢復“古禮”和“井田”兩項實踐。

按照《周禮》的模式,劃分為公田,私田,等分給無地、少地的農民,並疏通東西二渠,“驗之一鄉”,希望證明井田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蘇油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不過還是給張載去了信,表明了自己的觀點,這也成為理工學派津津樂道的美談——我不支持老師你的觀點,但是我堅決支持你為追求真理而進行實踐。因為實踐才是檢驗真理標準,且應該是唯一的標準。

熙寧十年,秦鳳路守帥呂大防認為張載的學術承繼古代聖賢的思想,可以用來復興古禮矯正風化,上奏趙頊召張載回京任職。

趙頊任用張載擔任同知太常職務。

不久張載病情加重,辭職西歸。

十一月十七日,張載行至臨潼,當晚住在館舍,沐浴就寢,翌日晨與世長辭,享年五十八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