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六章 結案

蔡確得到陳安民的供詞,心中竊喜,掰倒宰相,名動天下的機會到來了。

與他一同審案的是禦史中丞鄧潤甫,對蔡確的做法一直頗有微詞,如今蔡確卻興沖沖地跑來告訴他陳安民招供了,特意來約他一起去告訴趙頊。

鄧潤甫壓根沒有察覺到這是個圈套,對蔡確說,“未敢上殿”,勸告蔡確不要冒然驚動趙頊。

另一邊,鄧潤甫卻利用給趙頊講課的機會,控告蔡確在亂搞,借機告訴趙頊:“相州獄甚冤,大理寺實未嘗納賂。而蔡確深探其獄,枝蔓不已。”

“竇平等皆朝士,榜掠身無全膚,皆銜冤自誣。乞早結正。”

恰好權監察禦史裏行上官均也上書,說竇平等人在禦史台獄受到刑訊逼供。

趙頊“甚駭異”,所以當蔡確隔了一天來見趙頊,準備匯報陳安民招供不諱、宰相吳充涉嫌受請托一事的時候,行至殿門,被合門使告知,皇帝拒絕見他。

隨後,蔡確便接到趙頊手詔:“聞禦史台勘相州法司頗失宜,遣知諫院黃履、勾當禦藥院王中正,據見禁人款狀引問,證驗有無不同,結罪保明以聞。”

這是大宋法律中,為防止出現冤案、錯案而設立的最後一道防線——凡是徒刑以上的刑案,在庭審結束之後,都必須啟動“錄問”的程序。

所謂錄問,就是由一位未參加庭審、依法不必回避的法官,核查案狀,再提審被告人,讀示罪狀,核對供詞,詢問被告人,所供是否屬實的流程。

然而官場套路深不可測,為了應對這一切,蔡確早就做好了巧計安排,設計了煙霧彈。

當趙頊派的知諫院黃履、勾當禦藥院王中正前來復合錄問的時候,周孝恭、潘開等一幹嫌疑人,除了竇平還在喊冤,稱原供狀內“十有八事皆虛”外,其余人等竟然全都服服帖帖。

黃履和王中正面面相覷,無論如何,都想不到是這種情況,爭議這麽大的案子,犯官們無論被問到什麽,竟然都唯唯稱是,這情況實在是罕見。

沒辦法了,只好驗看眾人的身體,因為鄧潤甫之前舉報說蔡確刑訊逼。

結果一檢查,完全不是這麽回事兒,“拷掠之痕則無之”,顯然,這些人並未受到嚴刑拷打。

鄧潤甫之前所說的,如今看來,完全是不實之詞。

所以當黃履和王中正錄問完畢後,回去向趙頊報告,說除了竇平,其他人等都沒有喊冤翻供,而竇平本人身上,也不見拷掠之痕。也就是說,鄧潤甫的話,有水分。

於是趙頊反過來開始對鄧潤甫等人生出不滿,認為他們在對蔡確造謠。

事情來了個大反轉,蔡確趁機哭訴,上書趙頊反告鄧潤甫與上官均,說他們明知陳安民有請求執政的情節,卻有意為之開脫,又“恐臣論列,故造飛語以中傷臣”。

在最後那次錄問當中,二人又“意欲開誘罪人翻異,而罪人了無異辭”,陛下派遣的黃履與王中正,完全可以為臣作證。

於是趙頊以“奏事不實,奉憲失中。言涉詆欺,內懷顧避。”為由,罷了鄧潤甫的禦史中丞之職,出知撫州;

以“不務審知,苟為朋附。俾加閱實,不知所言。”為由,罷了上官均的權監察禦史裏行之職,出知光澤縣。

蔡確卻因此再次獲得擢升,任命為右諫議大夫、權禦史中丞。

而真相到底是怎麽回事兒呢?原來蔡確不簡單,他知道後面有錄問這道程序,所以,他隔三岔五把這些人拖出來,進行錄問模擬考試。

如果有人翻案,對不起不及格,回去暴打一頓,繼續虐待,然後重考。

經過二模,三模,不停地來模擬錄問這套程序,最後陳安民等人都被搞出條件反射了,你再怎麽問,也不翻案了。

鬼知道你這是真的考試還是又是模擬?

所以當皇帝派人來真正開考的時候,啥都問不出來。

而且蔡確知道肯定會有人就此案打他的小報告。

這就需要讓趙頊判定小報告不真實。

怎麽做呢?

想要讓別人真話失去信用,最好的法子,就是在那人的真話裏摻點假,讓整個真話的可信度大打折扣。

蔡確騷就騷在都用自己不開口,便讓鄧潤甫和上官均乖乖掉進自己的陷阱裏。

原來那次鄧潤甫夜裏在禦史台聽到的嚴刑拷打刑訊逼供,並非對竇平等人的訊問,而是蔡確故意放出來的煙霧彈。

他故意誤導了鄧潤甫,讓他以為是在拷打竇蘋等人,其實是安排禦史台官員審訊其他案子的犯人。

扳倒了身邊的絆腳石,樹立了自己的威望之後,蔡確開始對更多的“相關人士”動手了。

首先開始審訊“潘開行賄案”,逮捕了陳安民的外甥、大理寺評事文及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