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九章 招供

趙頊根本不信,懷疑蘇軾要麽是受刑不過,要麽是有更大的秘密要隱藏。於是問李定可曾用刑。

李定答道:“蘇軾名高當時,辭能惑眾為避人言,不敢用刑。”

趙頊立刻聯想到朝中保守派,命禦史台嚴加審查,一定要查出所有人。

拿到這柄尚方寶劍,李定立即開始從四面八方收集了蘇軾寄贈他人的大量詩詞。共計有一百多首在審問時呈閱,涉案三十九人。

其中官位較高的是司馬光,今日李定審問的,正是這首詩。

經過一個多月的折磨,蘇軾的精神明顯已經有些恍惚,面對臉色陰沉的李定和何正臣,已經驚懼交集。

李定一拍幾案:“蘇軾!如今京中有士子售賣策論,其中使墨君者事,大逆不道,那士子已然被擒獲,你既然素有名節,何不與他招了?!”

蘇軾擡起困倦的眼光:“軾為人臣,不敢謀此心,卻不知是何人造語?別的都敢認,此事萬萬不敢認。”

李定怒道:“事到如今,你還要負隅頑抗嗎?!”

蘇軾說道:“大博,如今蘇軾忝有些許文名,好事者每寫一些無聊詩作,往往托為鄙名所作,蘇軾也是有口難辨!”

何正臣溫言道:“子瞻,你文名久盛,詩作甚多,平日持文呷笑,無聊之作也不是沒有對吧?比如你那《燒豬詩》和《安石作假山》,都是故意粗鄙之作嘛,這也是士大夫雅諧之趣,對不?”

蘇軾說道:“《燒豬詩》倒是做過,但‘安石作假山’,實在不是我做的。”

當年王安石推行新法,京中流傳一首詩,“安石作假山,其中多險怪。雖然知是假,真奈主人愛。”赤裸裸諷刺王安石,世傳皆是蘇軾所作。

李定怒道:“你還要抵賴……”

何正臣趕緊將李定拉住:“好好好,那我們不說這首了,司馬學士獨樂園落成的時候,眾人寫詩相賀,其中一首‘先生獨何事,四方望陶冶,兒童誦君實,走卒知司馬。撫掌笑先生,年來效喑啞。’”

“這首,你不能不認吧?”

蘇軾只好老實說道:“這首是我作的。”

何正臣說道:“這首詩為司馬學士不鳴而怨,是事實吧?那你說,有沒有諷刺新法之意在裏邊?”

蘇軾無從抵賴:“此詩雲四海蒼生望司馬光執政,陶冶天下,以譏諷見任執政不得其人。這意思是有的。”

“又言兒童走卒,皆知其姓字,而不得用……光當言卻喑啞不言,所不言者固有,即新法也。”

何正臣和李定對視一眼,都看到了對方眼中的喜色,蘇軾頂不住了。

李定立即拿出兩首:“這個,你和韻黃庭堅的:‘嘉谷臥風雨,莨莠等我場。陣前漫方丈,玉食慘無光。’卻又如何?”

蘇軾說道:“前四句以譏今之小人輕君子,如莨莠之奪嘉谷也。後面意言君子小人各自有時,如夏月蚊虻縱橫,至秋自息。”

“我言山谷如‘蟠桃’,進用必遲;而自比‘苦李’,以無用全生。”

“而後句‘紛紛不足慍,悄悄徒自傷。’又取《詩》雲:‘憂心悄悄,慍於群小。’皆以譏諷當今進用之人為小人也。”

這尼瑪,李定與何正臣再次對視了一眼,都看到了對方臉上慚愧尷尬的表情。

兩人心中吐了一萬個槽,這要是蘇軾自己不說,鬼才想到這悄悄二字裏邊,竟然被偷偷藏著這樣的典故!

何正臣趕緊咳嗽了一聲掩飾:“咳咳,說說這首湯村吧。”

《湯村》詩雲:“居官不任事,蕭散羨長卿。胡不歸去來,留滯愧淵明。

鹽事星火急,誰能恤農耕?薨薨曉鼓動,萬指羅溝坑。

天雨助官政,泫然淋衣纓。人如鴨與豬,投泥相濺驚。

下馬荒堤上,四顧但湖泓。線路不容足,又與牛羊爭。

歸田雖賤辱,豈失泥中行?寄語故山友,慎毋厭藜羹。”

這首沒啥好說的了,頗有老杜《三吏》《三別》的風采,放到現在,妥妥的譏訕朝政。

蘇軾也供認自,自己任杭州通判的時候,的確有對當時鹽官在湯村一帶開運鹽河的不滿。

首先是時機不對,“農田未了,有妨農事”。

其次是方法不對,“又其河中間有湧沙數裏”不宜開河。

第三是制度不對,“非農事而役農民”。

第四是態度不對,“役人在泥中,辛苦無異鴨和豬”等等。

何正臣也沒有管這些,只寫下判詞,“軾對一切,供認不諱。”

錄完供詞,何正臣將之交給蘇軾:“學士看看,如果沒有問題,便請押字。”

押字,也是文人常玩的一種東西,就是自己創造一個符號,作為自己的簽名,比如宋徽宗的“禦押”,後人探究,是“天下一人”和“天水”的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