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七十二章 通通不認

這一個個招呼下去那還了得,舒亶厲聲喝道:“蘇油!陛前問對,還敢如此放肆?!”

蘇油對舒亶微微躬身:“舒大博,蘇油萬裏來歸,一直未能出外,實在是對大家有些失禮,一時相見,歡喜得過頭了。還請見諒。”

“有理不在言高,有什麽話,好好說就是,不用如此劍拔弩張。”

趙頊說道:“明……蘇油,禦史彈劾你十大罪狀,為何不見你有伏狀,抑或有自辯上陳?”

蘇油一下子愣了,似乎感到匪夷所思:“臣在兩浙路接到烏台飛牒,入京之後直入禦史台,連親友都不敢去見。”

“之前都只說是提供一些證詞,厘清一些事實,臣也一直在配合。後來因為‘一裏編民百戶寒’之詩自劾,禦史們也收了狀紙,陛下當知此事。”

“再之後,臣天天與禦史們相見,卻沒一個人告訴我後續啊?!”

“臣一直以為自己還在積極配合禦史調查子瞻之事呢,沒收到文告說是在正式審問微臣啊?”

靠!群臣被氣了個倒仰,整個開封府都鬧得沸反盈天了,你作為當事人竟然說你不知道?!

蘇油當然知道,不過因為他身在烏台,之前只因為“一裏編民百戶寒”那首詩的問題,算是自首,後來禦史們就再沒有下過追索搜求之類的正式文件。

所以禦史台的確存在巨大的程序瑕疵。

理論上講,蘇軾入禦史台,和蘇油入禦史台,其性質是完全不同的,一個是犯罪嫌疑人,一個是證人。

現在作為同一性質處理,卻沒有通過文件形式告知蘇油確認,這就是不合制度。

就類似後世,沒有官宣,即便網絡上傳得沸沸揚揚,蘇油也可以不認!

沒收到過文件通知,老子就是不知道!

既然程序不合規,導致當事人還沒有被立案就被審問,而且當事人被審問的時候還並不知道是在審問自己,那禦史台這就存在誘供的嫌疑。

借著讓蘇油提供蘇軾案的證詞之機,進而搞蘇油的黑材料彈劾他,禦史台,這回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

李定驚怒交加:“你……你……你與禦史台的衙役關系那麽好,他們能夠沒有告訴你?”

“沒有啊?”蘇油一副莫名其妙的模樣:“北廡的小李子,因為跟我一起做了幾頓飯,就被你們嚴厲訓斥,要求不許傳遞消息,以免串供。”

“出入文字,除了給陛下的密折,其余都經過你們嚴格審核,你們不告訴我,那我何從知曉?”

群臣的目光頓時變得饒有意味,禦史台這下,粘上屎了。

舒亶說道:“陛下,就算是禦史台略有差失,但是蘇油的逆跡明白無誤,請容臣當眾宣讀,令其自辯!”

“別別別……”蘇油趕緊擺手:“陛下,禦史台風聞奏事,很多東西都是子虛烏有,然而傳揚出去,別人都當成真的。比如歐陽學士,司馬學士,介甫相公,都曾經被如此汙毀過,還是容臣自己看吧。”

趙頊點頭:“準。”

舒亶只好將李定的彈章交到蘇油手裏。

蘇油早就知道內容,如今只是裝模作樣一目十行地看完,然後躬身笑道:“陛下,禦史之橫,臣這次算是真正的見識到了,簡直就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啊。”

“紫砂壺上的詩,本是詠菖蒲的。菖蒲上品,至一寸九節者,花市上俗稱為‘老龍根‘。”

“為了鼓勵大蘇不墜志氣,方有‘臒根未悔淩雲志,照影溪天作臥龍’句。臣實在是不知道,怎麽就成欺君罔上了,這條罪過,臣不認。”

“內官李若愚,李舜舉,乃臣帥陜西、南海時,陛下特旨的監軍。”

“臣一生所學,是一視同仁。”

“內官也是人,沒有劣跡,就不該歧視。”

“我朝中官如秦翰,一生南征北戰,負創四十九,盡忠國家,不害人,亦不妄譽人。”

“溫良謙謹,輕財好施。逝世的時候,京中禁軍百姓,無不痛哭相送。此等中官,蘇油心裏只有敬重。”

“我朝懲於唐末內宦之禍,故而流行歧視中官的風氣。而臣對內官,僅是不歧視而已。”

“所以平素裏因公事相見,相互間比較尊重,而私下裏從未往來,怎麽就成了結交?此罪,臣不認。”

“皇宋慈善基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禦史們只看到了後宮把控基金會的運作,卻看不到基金會每年救了多少孩童,撫恤了多少鰥寡孤獨,讓多少廂軍老軍得到了妥善安葬,每次災難時,救助了多少難民。”

“他們的眼光只放在了那筆數額巨大的金錢之上,卻看不到後宮的慈善之心,看不到百姓們的感戴之意,看不到對人心的勸化作用。”

“因為他們的心裏沒有仁善,推己及人,以為後宮如此操勞,是為了一己之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