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三十章 基本教育

趙頊笑完,這才對蘇油正色說道:“大蘇文才難得,國史至重,我想讓他再直史館。”

蘇油皺了皺眉:“臣知陛下看重大蘇之意,然而國朝制度,朝廷升謫,不是兒戲。沒有才貶即起的道理。”

“臣也怕大蘇恃寵而驕,以後犯下更大的錯誤,還是讓他先在黃州待幾年吧。”

害怕趙頊還要糾纏,趕緊說道:“說起人才,臣想向陛下要幾個人。”

趙頊點頭:“軍機處諸事新立,肯定要有人助你,明潤你說,我無不應允。”

蘇油說道:“臣想要蔡京,晁補之。”

“蔡京幹練明達,兩浙路太湖開發,臣只是倡議,而實賴蔡京成之。理事能渥,政務暢曉,從不積夜。”

“四十萬頃良田,上千條溇港,諸多湖塘水庫,條據分明,賬目清晰,人不能欺。實乃經國之才。”

“晁補之博聞強記,档案行文,過目不忘。軍機處今後事務章程肯定繁巨,由他相助,隨問即答,能省下天大的功夫。”

“此二人加以磨練,蔡京,或者就是未來的富公;晁補之,或者就是未來的張公。”

以富弼比蔡京,以張方平比晁補之,這評價,相當高了。

其實這也是蘇油在像趙頊推薦人才,蔡京剛剛搞了《學令》,而晁補之在中狀元的時候,指出趙頊引用奏章時間錯誤的那一幕,讓趙頊印象異常深刻,當即點頭道:“蔡京現在就可以給你,晁補之,等他從遼國回來,也給你。”

蘇油躬身:“多謝陛下。”

……

後宮裏,趙顥正在陪同高滔滔翻閱賬冊。

偌大一個後宮,還有一個慈善基金,以及各處皇莊產業的收益,讓這幾年的宮中用度寬裕了不少。

太皇太後臨終前留下了遺言,將自己名下的產業贈給了高滔滔和幾位公主,並且要求葬禮從簡。

幾處五金工坊,水泥廠肥皂廠琉璃廠火柴廠……還有商鋪,銀行,吸納了大量宗室人員。

所有這些,讓宗室在大宋的境遇好了很多,讓內庫的負擔輕松了很多,也讓天家在外臣前的腰杆硬了很多。

而集中體現在皇權鞏固,內部矛盾減少上,這兩點,高滔滔是最滿意的。

至少,當年仁宗皇帝吃一碗羊羹都不忍的日子,是沒必要再過了。

今年的數字還是很好看,趙顥作為四通商號和皇宋銀行的董事會成員,要負責給高滔滔解釋賬目。

趙顥在小心地斟酌措辭:“娘娘,蘇明潤上章建議,說我皇室產業,也是經營,占用了什麽……社會資源,是國家的一部分,因此也應該向國家繳納商稅,這個……是不是給官家說說,有些過了?”

高滔滔戴著金絲眼鏡,一邊用鉛筆在賬冊上畫道,一邊核對明細:“蘇明潤要稅都要到皇家頭上來了?這不是左手交右手嗎?”

趙顥猶豫了一下:“蘇明潤說,皇室產業要是不納稅,就是與民爭利,王相公秉政的時候,宗室百官的溢田,就曾經清查過一次,不在免稅範圍的,就要依從國家制度。”

“既然田地是如此,那麽商稅,同樣理應如此。”

高滔滔真不知道商稅怎麽交:“我大宋的商稅,是多少?”

趙顥說道:“三十稅一。”

“啊?”高滔滔很驚訝:“那比農稅輕多了啊!”

趙顥苦笑:“娘娘,是一個關卡收一次,要是貨物來自南海,走的又不是市舶司的綱運的話,一串兩百貫的椰珠運到汴京,沿路收下來,到京城就是六百貫了。”

高滔滔有些怒了:“將貨物從南海到汴京,沿途地方做了什麽?憑什麽要克扣這麽多稅收?他們拿去幹了啥?每年整個大宋收了多少?這些稅收,可有一分歸了國庫?”

“朝廷這是怎麽了?要交稅可以,那也得交給國家,而不是給地方上中飽私囊!麻煩相公們做事合情理一些,再來找我天家要賬!”

趙顥趕緊拱手:“娘娘息怒,這不是閑聊聊到這裏了嗎,不當事情,想必官家自會考慮的。”

高滔滔說到這裏想起來:“蘇明潤還沒有任職吧?”

趙顥答道:“蘇明潤和章惇的任命,按照規矩拒了兩次,第三次應該不會了吧?”

高滔滔又問道:“王珪回來了嗎?”

趙顥說道:“在返程路上了。”

高滔滔點頭:“沒有利用首相任山陵使的機會,弄出什麽事情,朝廷也算安定……蔡確,蘇油,章惇,幾個新進都算有大臣之體。希望官家這幾年,能好過一些吧……”

……

王珪回來了,如今正在宅邸,與參知政事蔡確議事。

蔡確的態度讓王珪很滿意,自己出任山陵使期間,蔡確當起了實際上的首相,在他的精妙操作下,將蘇油和章惇的謝表來回時間延長了一些,拖到了王珪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