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三十六章 故人

上個月,一個遼國商人病死在了島上,宋人給商賈料理後事,負責繼續照顧他的生意,幫他尋找貨品買家,將不容易保存的貨品換成錢財,然後將財產妥善封存。

等到商人的兒子來到島上接父親棺木回鄉的時候,讓他意想不到的是,宋人將商賈留下的財物,盡數交還給了商賈的兒子。

那些錢財放在皇宋銀行裏邊,竟然還生出了利息!扣除了代管費用之後,商賈的兒子還因為自家父親的這批貨物賺了一大筆。

這樣的樁樁件件,在大宋之外的任何一個國家,都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一時間,獐子島和鹿島,在諸國商人中口碑,簡直就是遍地黃金的熱土。

因此當蔡卞和邵伯溫來到獐子島上的時候,被這裏熱火朝天的貿易集市,寬闊整潔的馬路,街道兩邊豪華的住宅和商鋪,身著綾羅綢緞渾身珠光寶氣的豪商巨賈,震驚的目瞪口呆。

獐子島的海港和海關,是巨大的石頭城堡,高高的燈塔比開封的鐵塔還要粗實。

海島山坡是一片禁區,那裏是軍事要塞,低矮的堡壘上一個個窗口對著海灣,海灣內,還停泊這數艘大小不一的武裝縱帆船。

“這裏簡直就是一座小汴京城!”蔡卞發出由衷的感慨:“南海路的湄洲,蘊州,冶州,交州,是不是也是這個樣子?”

邵伯溫笑道:“聽說比這裏還要繁華。”

蔡卞對張散拱手:“節度使為大宋開辟的幾處利源,讓大宋歲入增加了起碼三成,此功不亞於國公開拓南海。”

張散摳了摳腦門:“不敢與少爺比肩,我做這些,其實也是聽從了他的指使。一開始的時候,只是為了行商利市,可也不知道怎麽回事,弄著弄著,就弄成現在這般模樣了!”

眾人都是哈哈大笑。

金悌得了三千甲胄兵器,這回朝廷肯定要大力嘉獎,早都心滿意足,對張散拱手道:“兩個島可真是一年一大變樣啊。要不,大家都去我府上坐坐?”

蔡卞驚訝:“喲?金大使在獐子島上還有產業?”

金悌賠笑道:“我家本就是海商,長期跑大宋明州的,大王當年尋找能前往大宋投遞貢表的國人,便找到了我家,這才有了一番際遇因由。”

“獐子島出入都方便,離我家鄉,高麗第二大城西京也不遠,因此幹脆就在島上置辦了一處產業,當時不過花了五十貫舶來錢而已,現在啊,托大宋的福,價值翻了快百倍了!”

邵伯溫聞言,對金悌打趣道:“那今天可得讓大使好好做回東道,這簡直是財運亨通啊!”

才說到這裏,大宋海關掌事迎了過來,對眾人連連躬身:“下官拜見蔡學士,邵先生。”

幾人見過禮,蔡卞問道:“看你眼熟,你是原領內東門司張中官吧?”

“哎喲學士還記得我。”那中年的中官趕緊拱手:“下官正是張士良。替陛下傳過幾次旨意到翰林,難為學士還記得。”

蔡卞問道:“怎麽不在太後身邊伺候了?”

張士良陪笑道:“交卸內東門差遣之後,下官一直助太後料理慈善基金,以及內庫諸事。這不陛下說下官勉強算明白些經濟,便打發過來主持海關事務了嗎?”

北宋到現在為止,對宦官的壓制力度可以說是空前的。

熙寧年間,趙頊就曾對宰執大臣說過:“方今宦者數已多,而隸前省官又入內侍。絕人之世,仁政所不取。且獨不可用三班使臣代其職事乎!”

三班使臣系京師看管府庫,殿門,皇城的低級武官。當時的宰相是吳充,當即表示:“此誠盛德事,臣等敢不奉行!”

而趙頊口中的多是多少呢?是指仁宗朝的時候,宦官達到了一百八十人。

而歷史上歷朝歷代的宦官人數是多少呢?熟悉三國的應該知道,東漢末年,袁紹率軍進宮,“宦者無少長皆殺之,凡二幹余人”,刨除“或有無須而誤死者”這一部分,宦官人數至少也在千人以上。

唐代宦官人數,據《舊唐書·宦官傳》記載,唐中宗時,已達三千余人,其中超授品級以上員外官者千余人。

到唐玄宗時期,宦官“品官黃衣已上三千人”,光有官秩的宦官,就約為中宗時的三倍。

穆宗時,“高品白身之數,四千六百一十八人。”若按唐中宗時的比例估算的話,唐朝後期宦官恐怕得超過萬人之數。

明代更誇張,崇禎時期總有七萬到十萬。

清代康熙皇帝口口聲聲要吸取明代的教訓,還曾經以此作為反面教材教育臣下,後來乾隆秉承爺爺的教訓,命令宦官人數不得超過三千人,自己也以身作則,將宦官人數控制在了——兩千六百零五人。

而吳充見趙頊一百八十人都嫌多,於是將宦官人數壓縮到了一百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