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六十章 敦煌遺書

夏人覆滅張氏政權之後,對瓜沙管理也比較松散,反而帶來了兩地的繁榮,蘇油抵達瓜州之後,居然有一種穿回了唐代中原的感覺。

這種感覺是對的,“華戎所交,一都會也。”“繁華不下中原”。

有了祁煥的書信,加上蘇油的大軍秋毫無犯,瓜州本地豪強供應軍需還發了點小財,不少世家本身就是五涼儒家諸子的後裔……世家宗主們的眼睛濕潤了,這尼瑪,原來就是重歸華夏,翻身做主人的感覺啊……

因此積極性相當高,幾家大家和沙州都有貿易往來,派遣部曲駱駝,為大軍帶路前往沙州。

瓜州除了千佛洞,萬佛峽,還有薛仁貴征西時留下的白虎關。

除了白虎關,大軍繼續前進,童貫看著戈壁上連綿不斷的建築模樣的巨大垛子,感到奇怪:“那些是大城的廢墟?”

蘇油解釋:“那是西北的一種地貌,由風雨侵蝕而成,看似壯美的城池。”

“裏邊道路繁復,不少商隊躲避風沙誤入其中,然後迷失路途。”

“又因為地處風口,狂風在裏邊呼嘯的時候,會發出鬼哭狼嚎一般的聲音,因此本地將它稱作魔鬼城。”

作為鄉導的瓜州劉氏從子劉煜之立即拱手:“大學士見聞真是太廣博了,連這些都知道。”

蘇油騎在駱駝上一搖一搖的:“不過我也沒有見過實景,原來是如此令人震撼!”

說完拍了拍坐騎:“好牲畜啊!”

駱駝的載重是馬匹的一倍還多,每峰駱駝能夠背負四百斤的重物。

如果拉車,能夠拉三千斤,蘇油直接將一半戰車的牽引換成了駱駝。

這玩意兒背著這麽重的東西,每天還能夠走近百裏,“沙漠之舟”的名號,真不是白來的。

如今河北大騾子才放過繁育成功,最厲害的也不過才能駝三百斤,真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壽命也長,有三十到四十年,是牧民們的重要財富。

現在正是駱駝的繁殖期,蘇油還有幸見識了一回公駱駝打架。

同樣也是母駱駝生殖期,它們會自行離開駱駝群,前往幾十裏外的背風沙坑處生下小駱駝,然後將小駱駝帶回來。

好在從天方過來的閹割術在駱駝身上也得到了普遍應用,因此蘇油現在才騎得安穩。

蘇油給隊伍發放的細布大口罩也終於派上了用場,用來保護呼吸。

國公心思之細密,讓一班西軍將領不住搖頭,簡直令人嘆為觀止。

沙州,前身就是敦煌,一度繁華異常。

這曾經是絲綢之路之要沖,中西方貿易的中心和中轉站。

西域胡商與中原漢族商客在此雲集,貿易中原絲綢、瓷器、西域珍寶、北方駝馬。

與此同時,中原文化、佛教文化、西亞和中亞文化不斷傳播到敦煌,在這裏匯聚、碰撞、交融。

漢武帝於元狩二年在河西設置了酒泉郡和武威郡。漢元鼎六年又將酒泉、武威二郡分別拆置敦煌、張掖兩郡。

又從令居經敦煌直至鹽澤,修築了長城和烽燧,並設置了陽關、玉門關,保證了絲綢之路的暢通。

魏晉時期的河西地區,先後建立了前涼、後涼、南涼、西涼、北涼等封建政權。

李暠據敦煌稱王,建立西涼國。敦煌有史以來第一次成為國都。

之後涼州成為西北的文化中心,敦煌又成了涼州文化的中心。

十六國時期,群雄逐鹿中原,河西成為相對穩定的地區。中原碩學宿儒和百姓逃往河西避難,帶來先進的文化和生產技術。漢魏傳入的佛教在敦煌空前興盛。敦煌是佛教東傳的通道和門戶,又成了河西地區的佛教中心。

前秦建元二年,樂尊和尚在三危山下的大泉河谷首開石窟供佛,造窟的風氣開始盛行。

北魏滅北涼,據河西後。政治穩定,佛教盛行。其後直到隋朝,計造洞窟九十,規模宏大,壁畫和彩塑,技藝非常精湛。

到了強盛的唐朝,經濟文化高度繁榮。莫高窟開窟數量多達一千余窟,壁畫和塑像都達到巔峰的藝術水平。

“安史之亂”使得唐王朝由盛轉衰,吐蕃乘虛占領河西。

其後漢人張議潮起事,占據河西、隴右,敦煌重新歸附於唐朝。

天祐二年,張承奉遂自立為白衣天子,建號西漢金山國。其後金山國亡,張氏絕嗣,沙州長史曹議金自領節度使。

曹氏統治時期,籠絡當地望族,發展生產,推行教化,改善同周邊民族關系,使河西維持了穩定安寧的局面。

直到黨項族興起,稱霸河西,五六十年間,因為西夏統治西夏統治者崇信佛教,敦煌不但沒有退步,反而保持著漢代以來“民物富庶,與中原不殊”的水平。

到現在,就連西夏人,也在這裏開了五六十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