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六十七章 蘭交會

在蘭州搞了蘇油履任以來第一次文會之後,蘇油陪同歐陽發等人一起來到涼州,從抓農業轉到了抓工業上來。

蘇油野心很大,既然寧夏三路不缺工業的基礎,那就各個州都搞起來。

但是大廠,還是得依托大城市。

蘭州是最好的地方,有水運之利,有陸路之利,除了金銀銅,周圍還有鹽、鐵、煤、芒硝、矽石、鉀鹽,有成為大工業基地的資本。

此外涼州、甘州、興慶府,也要照此辦理,而且時間還要快,為接下來的毛紡業、棉紡業、軍工產業打下基礎。

任務艱巨,但是並非無法完成,原因就是礦藏豐富,能源充足,牲畜繁多,人力成本極低。

在開辟好幾處大金銀銅礦之後,蘇油開始建造涼州鐵廠。

依舊用已經成熟的大平爐煉鋼法,鐵廠還需要配套三酸兩堿工廠和水泥廠。

一座巨大的廠房已經初見規模,各種設備已經從蘭州運了過來。

這些設備的運輸是非常艱難的,從鄭州走汴渠到黃河,轉洛水到延安,然後通過陸路送到靈州再入黃河,以繞過黃河大瀑布和河套大灣。

之後轉運到蘭州,再上陸路送到涼州。

因此要運送大工件是不可能的,主要的東西就是儀器,刀具,還有兩台最新的機床母床。

剩下的,需要在河西白手起家。

光各種圖紙就運了十幾大車。

只靠一個石勇是不行的,蘇油還調了四通兩員大將過來,蘇輻和石鍮。

蘇輻協助李舜舉主管銀行事務,石鍮和石勇負責工業基地建設。

巢谷要負責人力協調和政務協調。

蘇油主管產業分布大局和後勤。

沈括萬金油,哪方面需要幹啥就幹啥。

好在寧夏得天獨厚,高無煙煤的開采也不是什麽難題,連煉焦廠都可以先行省略。

加上巢谷之前備下的鐵料,還有祁連山的石棉礦,石英砂,蘭州第一鐵廠很快就能投入使用了。

第一爐鋼煉了二十四小時才出了一萬斤,小打小鬧,還停留在當年冶州第一爐的水平。

不過這批鋼材的鋼質極好,比西夏原來的青鋒鋼還要好。

當年大宋工業開始展布,四通在全天下選礦的時候,只有西夏的煤礦鐵礦最優良,當時是氣得趙頊摔了東西的。

聽說蘇油在西夏開始用新法煉鋼了,趙頊要求一定要將鋼材送到汴京城給他看一看。

蘇油當然不會這麽沒水平,於是按照天方大馬士革刀的樣式,加上於闐商人送來的和田白玉,加上寧夏本地的金銀,給趙頊打造了兩柄黑汗風格的騎刀和一柄漢劍。

玉裝劍,那就是裝逼用的,但是趙頊很喜歡。

六月,甲寅,監修國史王珪,上《兩朝正史》一百二十卷。

元豐改制前,大宋次相,兼職兼修國史。

這是王珪履任首相後交卸工作成果。

這本書本來比《仁英實錄》記載的歷史資料要多很多,但是書中假托仁宗詔旨,非寇準而是丁謂,時以為譏。

乙卯,蘇油錄河西諸先儒後人姓名以進,考其文字,授為州學學正。

並奏成立蘭州理工學院,重修興州文廟,增加學宮。

詔從之。

丙辰,詔:“自今事不以大小,並中書省取旨,門下省覆奏,尚書省施行。

三省同得旨事,更不帶三省字行出。”

是日,蔡京上奏,中書省獨取旨,事體太重。

趙頊下詔:“三省體均,中書揆而議之,門下審而覆之,尚書承而行之;

苟有不當,自可論奏,不當緣此以亂體統也。”

之前的官制雖仿舊三省之名,但是中書、門下、尚書,都可以取旨出命,造成了一些混亂。

於是趙頊還是讓中書取旨,但是給了門下、上書論奏之權,可以監督。

癸亥,詔:“尚書省六曹事應取旨者,皆尚書省檢具條例,上中書省。”

又詔:“中書、門下省已得旨者,自今不得批答行下,皆送尚書省施行。著為令。”

又詔:“尚書省得彈奏六察禦史失職。”

這三道詔命,加強了尚書省左右丞的權力,避免了六部官員勾連中書,架空尚書省的可能。

同時以尚書省制衡台諫,以台諫制衡中書省,以中書門下兩省制衡尚書省。

壬午,詔罷大理官赴中書省讞案。

這是將司法獨立出來,不受中書省幹預。

戊子,詔禦史中丞舉任言事或察官十人。

歐陽發、劉奉世上《敦煌石室遺書編目》。

李舜舉、巢谷、梁屹多埋奏削減偽夏宮禁、陵墓事畢,繼遷至諒祚皆復節度使禮,獨秉常以王爵葬。

偽夏諸多物事,可為宮室用助者,悉發京師。

詔編錄《仁英兩朝寶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