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三十九章 證據

有人就指出,根據史書記載,周武滅商的時候,當時的淮夷將軍攸侯喜正帶著殷商軍隊在討伐東夷。

之後這支部隊在歷史上再無記載,只說攸侯喜帶領殷商遺民東渡“天之浮橋”,去了另一處地方。

王安石在江寧府指出,《左傳·僖公十六年》中有過記載:“六鹢退飛過宋都”。

但是能夠“退飛”的鳥,在中土從來沒有發現過,這次扁罐他們從東勝州帶回來物產中,卻有一種食蜜鳥,能夠退飛和空停。

這說明當時殷人的後裔和中土,可能還有過聯系,帶回了足以在中原炫耀的東勝州食蜜鳥。

而劉攽則列舉了《竹書紀年》,裏邊記載著夏代命九夷,狩獵於大海,獲大魚。就是扁罐他們出發所選擇的北線。

蘇軾則引用了《詩經·商頌》記載,“相土烈烈,海外有截”,“相土”指殷商的第十一代君主,而這“海外有截”這句話,說明在殷商時,中原王朝就已經擁有了海外領土。

而此次扁罐從托爾特克,呸,什麽破名字,玉黍城!

此次扁罐還從玉黍城的神廟當中帶回了兩個玉雕和兩個刻有玉圭,玉圭上有漢字!

經過司馬光的解讀,第一塊上的文字,應該是“俎娀繭翟”,而第二塊上,應該是“妣辛十二示土”。

繭翟是有娀氏的長女,殷商的祖先。帝高辛氏是黃帝的曾孫,也是殷商的一位祖先!

十二示土就是十二社,而“十二示社”是殷商祭祖的制度。

所以這是當地人祭祀先祖母繭翟和高辛氏的玉圭!

那兩個玉人,其服飾和發型,也和殷墟出土的玉人形象,非常接近!

韓純彥也是考古專家了,指出當地的神廟形制、人祭風俗、用動物形象分軍隊旗幟等情況,和商周風貌很接近。

還有那個蛟龍的圖騰形象,以及當地龍神所管轄的風、雨、雲、豐收等神職內容,都和華夏的龍非常相似!

此外還有《山海經》,《神異經》很多以前看似荒誕的記錄,現在都有了來路,他們描述的是那片老遠老遠的陸地。

於是翰林院就鬧開了——這麽多證據,難道還不夠嗎?

蜀國公堅定地認為,奉行華夏文明的民族,就是華夏民族。西夏、大理、交趾、日本、高麗和遼國南部,都應該被囊括在華夏文明圈子裏邊。

這就是韓昌黎所謂的“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

然而現在有這麽多華夏痕跡的東勝州文明,卻還說值得商榷,這是看不起人家落後嗎?

在冷靜務實的學者眼裏,這些都屬於無厘頭的胡說八道,那幾個玉圭上的文字,都和中原文字似是而非,最多只能算是巧合。

但是即便如大宋頂級的學者陳昭明,也拿不出可以駁斥自己兒子的有力證據,相反,翰林院一堆老冬烘,就跟打了雞血一般興奮。

陳昭明無力地列舉了當地沒有青銅器,而殷商青銅器異常發達的例子作為反駁,然而卻又被老冬烘們駁倒了——陳子鳴小先生說那可能是第一文明期和第二文明期之間出現了斷代,有那些宏偉的建築,我們完全可以推斷當地曾經出現過金屬加工工具嘛!

只不過後來第一文明期覆滅後,金屬工具都銹滅在叢林當中,或者還深埋地下沒有發掘出來而已。

最有力的一擊來自天文資料,這個陳昭明都得認賬,玉黍人的天文記錄相當完備,甚至超過了中原保留的記錄,說明了那個文明對天文的重視程度,和華夏文明是一樣的。

陳昭明一口老血憋在肚子裏吐不出來,對天文的重視,那是每一個農耕民族的本能好不好?不然他們怎麽知道何時該播種?

最後趙頊出來定性,昭明學士這種在學術上謙虛謹慎的家風氣,我們大家還是要學習滴,畢竟椅子童鞋年紀尚小,這也才是我朝第一次渡過大洋抵達彼岸,說服力稍微有些欠缺,也可以理解滴。

但這事情並不難,我們只要多派些船,多派些人過去,繼續深入了解不就是了?

然後大家就一起躬身,陛下聖明。

於是趙頊又緊跟著提出下一個問題,那麽這次大發現,該不該獎掖?如果該,那又如何獎掖?

扁罐現在的朝請郎,文散官正七品;椅子因為蘇小妹得太皇太後和太後寵愛,恩蔭得比較早,現在是通直郎,文散官從六品。

這個官階已經相當高了,要是再升官階,搞不好就要走上蘇油現在的路子。

於是大家都提出反對意見,不能再升官了,最起碼,不能再升文階了。

蔡確建議道:“既然不升文階,要不就授職吧,降兩級授實職,將作監、軍器監丞就挺合適。”

趙頊想起倆孩子在武器設計上也有天賦,蔡確的這個建議也算合情合理,兩個職位雖然是八品,但是已經比宰相子初得授職高了一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