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九十一章 聽介紹

見兩人面面相覷,蘇油又補充道:“是這樣,邯鄲的煤鐵很快會有大變化,因此讓兩位來,是想了解一下官府档案掌握之外的那些情況。”

“兩位一定要盡言其實,否則新投資的產能起來之後,怕是會對二位的產業產生絕大的影響,我想要盡力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

董非趕緊在一邊敲邊鼓:“老李,老陳,天下官吏,要是明公都信不過,那就真是誰也信不過了,不管好事壞事,盡管道出來,明公聽了,對你們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蘇油溫言道:“就目前官府掌握的情況來看,邯鄲鐵監產能一年課務也就千噸,啊這一噸就是兩千斤,也就是兩百萬斤,按榷兩成折算,剛剛一千萬斤,還不夠蒸汽漕船一隊拉幾趟。”

“你們知道徐州鐵冶如今的產能嗎?有了淮南煤的支持,日產五十噸,邯鄲一年的產出,不過徐州十日!”

“邯鄲相比徐州更具優勢,煤鐵均在一地,朝廷要大開邯鄲鐵冶,必定要倚仗地方賢達,兩位,這就是機會。”

一番話說得倆老頭心裏邊噗通亂跳,當年邯鄲年產一千萬斤鐵料的時候,那可是河北獨一份的大鐵監,後來河北凋敝,這生意就落下來了。

如今朝廷銳意振興河北,倆老頭想著能將鐵冶恢復到祖上年出千萬斤就算是光宗耀祖花用不完,現在蘇使相告訴他們,以前祖上給積累下十萬貫家產的大生意,現在不過是人家徐州十天天的零頭!

一年多少個十天天來著?三十六個,那就是三百六十萬貫的產業?

聽說使相從來不虧商賈,陳五常眨眼就算得明明白白,拱手道:“老夫願襄助明公大業。”

煤鐵不分家,李茹盛也只好拱手:“唯明公馬首是瞻。”

蘇油說道:“不是這個意思,最終方案,總得讓各方滿意,先說說產業吧。”

李茹盛說道:“那老夫先說吧,邯鄲自古產鐵,《國語·齊語》記載,美金以鑄劍戟,試諸狗馬;惡金以鑄鋤、斤,試諸壤土。便已經有了銅鐵之別。”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範宣子以鐵鑄刑鼎。”

“邯鄲自古商業興盛,呂不韋以此富豪。”

“戰國邯鄲、宛城、臨淄、下都,都是北方鐵冶大城,郭縱、卓氏之流,經營鐵冶,比富王侯。”

“其故城,就在今日的武安,這個地名,也與兵器制造相關。”

“漢書張湯傳有雲,趙國以冶鑄為業,王數訟鐵事官。”

“隋書地理志雲,磁山產鐵、磁,能引針不墜。”

“自唐至我朝初年,邯鄲也有‘鐵冶都’的美稱。”

“可惜,自澶淵之盟後,河北就衰弱了,雖然也有個鐵冶,不過產量低下,連帶老夫祖傳的煤業也收到了巨大影響。”

“所以邯鄲真是處好地方,就祖上的說法,滏陽、昭德、磁州幾處,都盛產煤、鐵,其中臨水、涉縣都有露頭礦。”

“除此之外,涉縣還有銅,昭德還有石灰、石膏、瓷土,磁州也有幾個大瓷窯,用的是花斑石做釉料,燒出的瓷器堅固耐用,黑白分明,工匠尤其擅長做大器,說起來,蜀中的瓷器固然精美異常,但論個頭,還是我們北地的第一。”

李老頭說起這些來就如數家珍滔滔不絕,等到說到後來收不住,一邊的陳老頭嚇得臉都白了,不住地拉李老頭的袖子。

李老頭這才反應過來,天下精瓷出眉山,使相大人的侄兒妻家就是瓷業大佬,哎喲這下下了使相的面子!

蘇油不以為意:“眉山瓷器勝在精致,往一只碗裏倒水,透過日光從碗外就能看見水線。不過要是釀酒造醋腌酸菜,還就得北地的家夥才行,磁州窯能造多大缸了?”

後世一直沒有宋代大缸的記錄和文物出土,因此如今的缸多是石缸,木海,更精貴的那就是銅缸。

所以“司馬光砸缸”的這個故事,本身值得商榷,能淹沒幾歲小兒的缸子,那個頭卻也不小。

當然這個問題已經被兩浙路紫砂壺名家劉師道解決了,這娃發明了注漿法做瓷胎,足以燒出後世那樣的大瓷缸來。

到了蘇油這裏更簡單,鐵絲做胎筋濕沙做內膽,直接水泥澆鑄,要什麽缸有什麽缸。

胎體做好後淘沙子,用水泥補上沙眼,貼上水泥澆鑄的盤魑一類小裝飾,純水泥漿子刷一遍打磨光滑,再塗上金漆。

內宮裏用不著,外殿周圍擺上一圈,盛上水養上金魚,既是裝飾又是消防設施,當時可是把前來朝賀正旦的遼使嚇了好大一跳。

大宋如今的煉鋼高爐需要的東西還多,蘇油問道:“你們的煉爐用的什麽材料?”

李茹盛說道:“這個就得問陳行首了。”

陳五常說道:“使相和通判都是我大宋有名的鐵冶大行家,我家中這點法子就不藏著掖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