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五十一章 指點

這地方的確險要,山體差不多有四十五度,下臨河谷,無論從東來還是從西來,都需要在狹窄的山道和陡峭的山坡上對關城進行仰攻。

但是已經百年無戰事,如今的娘子關,倒成了一處山明水秀,景色怡人的所在。

這裏最多的就是懸泉,也就是瀑布,最大的一處懸流百尺,順峭壁而下,如噴珠散玉直瀉谷底,行人過此還得打傘披油布。

承天軍是一個小軍鎮,如今軍事用途已經淡化,運輸節點用途凸顯,漸漸變成了一個家家流水,處處湧泉的美麗小鎮。

當地老百姓用的是真正的自來水,房屋就用山上的石頭堆砌,引來溪水圍著自家院子繞上一圈,而且水流還不小,倒是頗得方便。

這裏還是一個糧食加工地,在湍急的山壁處,人們利用以前唐朝軍中石磨舊址,再次安裝起了新型的石磨,加工糧食根本不用出戶,更少了一份推碾轉磨的辛苦。

周圍十裏八鄉的人都趕著牲口來村裏磨米磨面,而在農務閑暇的時候,石磨也不會閑著,這裏的會將柏樹松樹等樹枝去皮,磨成“香粉”,制作成粗糙的線香,運到山外販賣。

小小一個軍鎮,因為石磨和商貿的存在,給蘇油的感覺,是這裏的人生活竟然頗為閑適。

鳥語啾啾,鳴泉淙淙,石磨咿呀,頗讓蘇油覺得有趣。

不少石磨邊就是涼亭,也是等候磨面的村民們小憩的地方。

見到馬隊過來,村民們頗為驚訝,這隊馬隊的馬兒實在是太好,一看就是頂級的官馬,每匹馬後拖著兩個大口袋,想來應該是馬料,除此之外,什麽貨物都沒帶。

這種情況實在少見,因為大宋不禁官員行商,好些官員在各地任職,都要帶上治所的土特產沿途販賣,因為他們能夠免除商稅,其實利潤還是可觀的。

今晚就只能歇這兒了,蘇油挺高興,因為這裏的水泡茶一定不錯。

軍寨房子多,以前這裏可以容納數萬駐軍,如今軍隊已經汰換,這裏就只有一個折沖所,校尉領著三百人,平日裏就是巡視山道維護治安。

蘇油在這裏吃到了一頓正兒八經的面條,為了不辜負面條,還掏錢買了兩只雞,親自動手,整了一份雞湯面和一份雞雜面,算是請客。

出了娘子關,就算是離開了真定府界,之後有兩條道路,分作北線和南線,長度都差不多八十裏,不管選擇哪條,最後都會抵達一個小軍鎮——平定軍。

宋用臣還是選擇了相對好走一些的綿蔓水河谷,沿河而上,一路都是古木參天。

跨過無數的小溪小橋,整整走了一日,隊伍抵達太行山腹地當中的一處小平川,平定軍到了。

平定軍有山有水有地有森林,當地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同樣因為軍制裁撤之後,駐軍遷走,人口壓力驟降,日子比過去好過。

關鍵是這裏還有煤有鐵有石灰,鎮上以前就頗多匠戶,偷摸著打造些鐵器農具,給夠孝敬,當地知軍也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不過這裏的鐵礦含硫量比較高,鐵質量不行。

沈括從這條路去真定拜訪蘇油的時候,見此情形給匠戶們指點了幾招,讓他們用當地盛產的鋁礬土用半幹法制作耐火隔熱磚,提高了爐溫,在煉鐵的時候,加入當地同樣盛產的石灰石和白雲石,利用造渣原理去除鐵水中多余的硫。

然後引爐氣入石灰水,還可以生產石膏。

雖然平定的鐵礦極為豐富,但是因為含硫量的問題和交通運輸問題,讓沈括看不上這處地方,不過沈括的隨意指點,卻讓平定的鋼鐵產量和質量有了一個質的提升,還多出來一樣特產——石膏。

這直接導致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平定軍的鐵器出了格的便宜,家家戶戶鐵鍋、菜刀、鋤頭、鐮刀、柴刀……擁有的鐵器,比山外的人家多得多。

鐵器太沉,但是對於來往於井陘道上的馬幫來說,卻是一個大福音。

於是過往馬幫都喜歡在此駐腳,順帶更換蹄鐵。

馬幫的停駐就帶來了餐飲和旅舍的興旺,太行山深處這個小小的軍州,竟然因為馬蹄鐵而變得興旺發達起來。

沈括這老小子是個官迷,但是他又不如蔡京那般巧思,馬屁沒法拍得渾然天成,送禮不能夠送得風雅非凡。

他就只會玩點奔赴治境邊緣迎接上官,之後禮送到治境邊緣那種低級路數。

所以當蘇油抵達平定軍的時候,沈括已經在這裏等著了。

沈括這種做過三司使,工部尚書,帶著學士銜判過幾路都轉運使的人,在平定軍知軍眼裏,已經是了不得的大人物。

太原府到平定軍快馬也得三天,知軍見沈括跑這裏來等人,覺得很奇怪。

再一打聽是司徒要視察太原府,嚇得連面都不敢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