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一十二章 冊府元龜

二月,高麗使臣請賜《冊府元龜》。

大事。

《冊府元龜》,乃後世總結的北宋四大部書之一。

宋四大書,是《太平廣記》、《太平禦覽》、《文苑英華》、《冊府元龜》的總稱,也稱四大類書。

類書,是“資料性書籍”的意思,其中《冊府元龜》載史事,《太平禦覽》載百家,《文苑英華》載文章,《太平廣記》載小說。

分別具有歷史、百科、文學、志怪的價值意義。

四部書中除《太平廣記》為五百卷外,其余三部各一千卷,每一部的編纂,都經歷了前後數年時間。

《冊府元龜》規模尤為巨大,是其他三部的數倍,因此也被稱為宋四大書之首。

其書初名《歷代君臣事跡》,從北宋真宗景德二年修到大中祥符六年,整整編寫了八年,方才完成。

《冊府元龜》的厲害之處,在於廣泛取材於正史、實錄,而不取筆記和雜史。

這就注定了資料的可信程度和其官方權威性。

成書雖然也是一千卷,但每卷的內容比其余三部豐富太多,主要內容為唐朝、五代的實錄史料,也有自上古至五代的相關歷史記載。

按人、事、物,分門編纂,以年代為序進行編寫,史料廣泛,基本概括了十七史。

大類分為帝王、閏位、僭偽、列國君、儲宮、宗室、外戚、宰輔、將帥、台省、邦計、憲官、諫諍、詞臣、國史、掌禮、學校、刑法、卿監、環衛、銓選、貢舉、奉使、內臣、牧守、令長、宮臣、幕府、陪臣、總錄、外臣等三十一部,共計一千一百多門,字數近百萬字。

部有總序,言其經制。

從這些類名就可以知曉,無論哪個王朝擁有了這部書,基本就可以照貓畫虎,構建起一個類似華夏的封建國家管理體系。

因此這部書一直屬於官方密档,流傳不廣,哪怕是想要在可貞堂借閱,都必須是朝廷七品以上官員,且不能離開閱覽室。

高麗的這個請求,也立刻就引來了不少朝臣的反對。

這事情是禮部管,比如禮部尚書蘇軾,就在大力發對之列。

蘇軾列舉了好幾條理由,首先就是朝廷對高麗太好了。

每次入貢,朝廷從修飾亭館、組織行市、調發人船,費用都在十萬貫以上,而高麗貢獻“皆是玩好無用之物”,而所費皆“民之膏血”。

而高麗還是遼國的屬國,所得賜予,若不分遺契丹,則契丹不可能聽其來貢,因此給高麗好處,就是給遼國好處。顯是借寇兵而資盜糧。

還有高麗名為慕義來朝,其實還是為了利益,因為契丹足以制其死命,而我不能。所以不管高麗願不願意,其實就是遼國的間諜,今高麗使者所至描畫山川形勢,窺測虛實,必非善意。

還有,慶歷年中,遼國生事,先以中國增置塘泊為理由。

如今遼國雖然恭順,但是不知道哪天可能又會亂來,現在中國對其藩屬國這麽好,“桀黠之敵以此藉口,不知朝廷何以答之”?

蘇軾表示如果這樣做了,則“例愈成熟,雖買千百部,有司不敢復執。則中國書籍山積於高麗,而雲布於契丹矣。臣不知此事於中國得為穩便乎”?

“使敵人周知山川險要、邊防利害,為患至大”。故而“其人使乞買書籍,其冊府元龜、歷代史、太學敕式,本部未敢支賣”。

高麗館伴宋球上書:“先朝蓋嘗賜之矣,此非中國所秘,不與何以示廣大?”

於是蘇軾跑去查以前的档案,然後又上書:“臣查得許賣高麗史書編敕故在,然亦禁以熟鐵與人使交易,豈是外國都未有熟鐵耶?以此推類,謂其已有,反不復禁,此大不可也。”

這就不講理了。

蘇油對此不以為然,文化輸出對於後世來說,是大家都明白的問題,絕對有大好處。

不過事情也有階段性,經濟侵略、文化侵略,也只是後世的東西。

反正蘇油所知道的,周邊藩國偷大宋的錢,曾經導致大宋東南普遍性的“錢荒”;而文化方面,兩個大宋文人的叛逃,就讓西夏崛起;而遼國吸收部分華夏制度,行南北之制後,也帶來了百年穩定和強盛。

但是蘇油認為如今的大宋已經更加接近於後世,故而經濟與文化輸出,其利弊也同樣更加接近於後世,因此大蘇的擔憂,其實有些多余了。

於是上奏分析了高麗如今的情況,認為高麗和遼國之間如今間隔了一個女直,實際上遼國對高麗的影響已經變得非常薄弱,而雞林公王颙明顯對中國的依賴越加深刻。

以往高麗人幫遼國人購書,那是因為外交和貿易沒有分清楚,導致無數唯利是圖的商賈在中間渾水摸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