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五十八章 謀主

將這次“禪讓”,和不久前大理的那次一對比,就能發現,大宋老百姓們的屁股是歪的。

老百姓看王颙不當他是高麗王,只當他是大宋的女婿。

這高麗王子遇上我大宋培養出來的賢良淑德的女兒,真是福分大了!

傅賢妃從小到大的事跡也被《時報》給翻了出來,為大家津津樂道。

當然是陰謀家們炮制出來的那個版本。

母親是歌女,出身低微,後被傅旋納為外室,生下明珰,卻又在行商之時生生離散,最後母女流落京城。

十多年後,父女才重得相見,傅旋愛若珍寶,將明珰帶在身邊。

後來傅旋替大宋溝通高麗,明珰隨船照料父親。

在去開京雲安寺邊料理用香囊盜至高麗的蘿蔔白菜之時,明珰與前來禮佛的三王子王颙不期而遇,二人一見鐘情。

之後故事就是“賢妃”副本,到現在算是完美的大結局。

今年說書的尹小常開始繼承父親家業,利用發生在南海的一個故事,編了套《福星記》。

故事是說有個名叫王元懋的小子,因家境貧困,只好到廟裏打雜謀生,遇見了一個通曉“南蕃諸國”文字的老僧。

老僧看王元懋勤快乖巧,便將自己通曉的外語傳授於他。

後來王元懋逮了個機會,隨海船“福星號”出航,來到南海金甌城。

也是洪福齊天,王元懋陰差陽錯地治好了老郡公鄒時闌的痼疾,又因通曉兩國語言文字,成了鄒時闌的上賓,充任幕府掌書記。

後來更是娶了老郡公視若掌上明珠的幼女,一窮二白的打工仔,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巔峰。

這個故事在汴京城很受歡迎,但是在傅賢妃的故事面前,卻又立刻就不夠看了。

於是尹小常連夜又編纂了一部新話本——《萊菔寺》,專講傅賢妃醜小雞變鳳凰的傳奇經歷。

兩部話本一出,總算是掌穩了父親尹老常傳下的尹家講書鋪子招牌。

其實別說百姓,很多朝臣都是這般心理,最起碼高麗以後的國王,將有一半的宋人血統。

因此朝廷承認了高麗換國王的事實,冊封王颙為高麗國王,檢校太師,實封一千兩百戶。

甚至還許高麗遣送士子,入國子監與大宋精英們一起學習,為科舉做準備。

己亥,遼以參知政事王師儒為樞密副使,以漢人行宮都部署趙孝嚴參知政事。

壬辰,錄討準布有功將士。

以都統額特勒為西北路招討使,封漆水郡王。

丁卯,遼國遣奚節度使乙烈赴女直,調解女直的部族矛盾。

如今的女直,一到九月十月就文質彬彬恭順無比,一過十二月就開始變得暴烈粗魯。

無他,分粟耳。

然後每到九月,遼國就要拿渤海叛賊古欲說事兒,女直就要拿女直叛賊阿疏說事兒。

阿疏是紇石烈部的首領,該部一直效忠於完顏部,本來屬於完顏旗下的元老級部落。

劾裏缽的夫人對阿疏就十分喜歡,“每至,必留月余乃遣歸。”

當時的紇石烈部與完顏部,可謂好得蜜裏調油。

紇石烈部的老首領阿海死後,阿疏理所當然的做了首領。不久就與徒單部的詐都勃堇產生了糾紛。

完顏部支持阿疏,甚至因此事與徒單部結怨,繼而引發了一場規模不小的叛亂。

因此即便在劾裏缽時期,阿疏與完顏部的關系也是密切的。

劾裏缽死後,盈歌即位,阿疏就開始調皮了。

最終趁完顏部對溫都部用兵之際,阿疏聯合同部落首領毛睹祿,起兵背叛。

完顏盈歌決定狠狠教訓一下這只白眼狼,於是親自率兵征討,且勢如破竹,很快就將叛軍打得毫無還手之力。

阿疏匆匆逃往遼國,去抱了遼國皇帝耶律洪基的大腿。

面對阿疏的投奔,耶律洪基欣然笑納,並擺出天朝上國的姿態,出面調停。

女直尚臣服於遼,實力也還不足以與遼翻臉,盈歌不得不放過阿疏。

但是盈歌也沒有完全屈從,派自家弟弟劾者占了阿疏的地盤,率軍駐守,拒不歸還。

耶律延禧即位後,阿疏趁機再次哭訴,耶律延禧要擴大自己的影響,繼續發揚天朝上國的熱心作風,派出使者調解紛爭,試圖讓完顏部歸還占據的阿疏地盤。

……

混同江,完顏部“都城”兀惹城中,盈歌正在與劉醫士和阿骨打商議軍事。

兀惹,就是“大王寨”的意思,說是都城實在是過於擡舉。

盈歌也病勢沉重,部族事務已經主要由阿骨打主事,以劉醫士為謀主。

不過每年九月必起的遼人與女直糾紛,也讓他不得不上心,聽著阿骨打的稟告,眉頭越皺越深。

就聽阿骨打說道:“遼國小皇帝的命令,是凡我攻城所獲,須得重新交還給阿疏,已經不存在了的,需要加倍償還,此外,還要征貢我部五百匹駿馬,作為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