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六十七章 新年

戶部尚書劉正夫則指出,大宋與藩屬國之間的關系,從來都是幫助和扶持為主,其目的,是使藩屬國的人民,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國有道,宗主就會獎勵;國無道,宗主就會懲罰。

阻蔔、白韃、準布,不管他們與遼國的關系如何,但是站在大宋的角度,在宋取西夏後,三部人民與大宋開始有了接觸,並且在民間的宗教、商貿交往交流過程中,向大宋寧夏路、西域都護府的人民學習,選擇了更加適合自己的生活。

崇尚佛法,急公好義,能歌善舞。

為了解救被黑汗壓榨的佛徒,韃靼諸部自帶牛羊,隨軍數千裏,這些都是符合公義的,符合維護文明的標準的。

有了這樣的基礎,他們才有了被大宋接納的資格,成為了大宋藩屬大家庭裏光榮的一員。

大宋接納他們的做法,同樣是符合公義的,符合維護文明的標準的。

而女直與大宋的貿易往來,甚至比韃靼還要早,大宋曾經斡旋調停過他們和高麗之間的沖突,總體來說,女直對大宋的意見,是恭順的,那大宋理當予以獎喻。

右仆射蘇轍則表示,大宋是溫和的國度,愛好和平的國度,包容的國度。

對於努力改善自己國家貧窮落後面貌,努力去除自己國家野蠻和落後的習性,努力提升自己國家文明和道德水平的藩屬,大宋會根據藩屬國的具體國情,提供不同的扶持方案。

比如韃靼和女直,接下來就會通過派駐軍事觀察員、執法隊、節度幕府從事、參軍,僧團和巫團等諸多舉措,扶持他們,使他們向善。

當然,教化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往往是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過程。

但是基礎是有的,我朝吏部尚書蘇元貞講得好,“蠻夷之俗,不知禮法,與中國誠不同;若其戀父母骨肉,保惜山林、土田、資產,愛生而懼死,其情一也。肯無故以其身試白刃哉?”

遼國近年來發生的大規模沖突,不僅僅發生在貴國周邊,同樣也屢屢發生國內,因此遼國的當權者們,不應該僅僅以為這是藩屬反叛問題,而要深挖根源,多從自己的國政上尋找原因。

兵部尚書黃裳表示,大宋是負國際責任的國家,也是公平正義的國家,此次韃靼女直入貢的同時,還有一個重大項目,就是獻俘與我朝。

我朝通過納貢的方式,給予韃靼和女直藩屬的資格,賞賜了他們金寶錢糧,從他們手裏,換來了不少被俘的原遼國將士。

其中包括了在草原上失蹤的原遼國西北步軍都統耶律那也、被遼國叛將蕭海裏當做人質,攜裹入女直的宗室子女!

這些俘虜和宗室子女,大宋已經妥善安置,準備轉送回遼國。當然,這是人道援助,費用什麽的,大宋是不會找遼國要的。

然而有一個前提,那就是遼國願意接受這些人,同時也對於大宋換取遼國這些重要人物的方式,表示承認與贊同。

不然我大宋豈不是好心被當做驢肝肺,花錢費力不討好?!

……

要說講道理,遼國從來就講不過宋國,但是以往講理講不過的時候,遼國就會繼之以武力威脅。

失去了武力威脅這一條後,遼使看著大宋滿殿群臣慷慨激越地秀存在感,真的充滿了憋屈與無奈。

我就抗議了一句,你們就出動左右仆射,三四個尚書來懟我,這公平嗎?!

還有那些俘虜和宗室子女,大遼能不要?!

蔡京微笑著做了總結,話裏話外的意思就是你們不要跳,我這都還沒安排兩族使臣上殿痛哭,申述契丹不仁,欺壓邊蕃的橋段呢。

要是劾者在殿上玩一出以刀毀面,控訴契丹,那才叫精彩!

不過要是那樣的話,大宋就必須發兵幹涉了,不好不好……

其實這就是反過來以軍事威脅遼國。

遼使終於認慫了。

事後蔡京因為“失禮不慎”,被殿中侍禦史彈劾,罰俸一年。

然而此次廷議面折遼人的過程,《時報》予以了全文刊載,頓時引爆了士民空前高漲的愛國情懷。

以前只知道蔡相公的經濟之才,治政之才,性格上卻不知道跟誰學的,有些油滑軟弱。

殊不料在對外事務上,竟是如此強項,鐵骨錚錚,有禮有節!

國家稅務改革初見成效,尤其是在汴京周邊、河北、蜀中和兩浙。

地方官員手裏豐潤了,自然就會給朝廷說好話。

蔡相公在朝野的威望不斷地攀升。這路子,似乎越走越寬了呢……

……

此次大朝會上還有一個重要的改變,就是用樂。

高滔滔的喪期已過,朝廷開始重新用樂,群臣們這才發現,這一年裏邊太常寺可沒閑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