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八十九章 設計

整個大名府,擴張最厲害的就是北面城墻外的工業區和城墻內的手工業區,之後是城東的商業區。

城南的騾馬市一直就熱鬧,城西的熱鬧則呈季節性,各種茶市、花市、蠶市,現在一個月有兩次。

馬車進入內城之後,大名府就清凈整潔了很多。

大名府是陪都,因此陪都該有的東西,它都有,雖然是巨大的浪費,卻也是國家的臉面。

內城的中心就是行宮,外圍就是府衙、官署、學宮,以及配套的高級居住區和商業區。

城內的人相比城外,明顯禮節要多些,說話要文雅些,穿著要富貴些。

易安看著車外的人流:“這裏比洛陽熱鬧多了,爹爹,我怎麽覺得大名府的大小,不下汴京城?”

蘇油笑道:“易安你沒看錯,這大名府在熙寧以前啊,本來就比汴京城還要大。不過人口差得老遠而已。”

“汴京城是老都城了,規劃上沒有注意,大名府不一樣,我已經將大名府的發展規劃圖送去了汴京,給工部新成立的規劃局做參考。”

說完一指道路左邊:“那邊一片,是拆出去的校場,將校場移到城外去,可以得一大片的地。”

“好好規劃一下,就能打造出一個生活方便舒適,不虞火患的小區。”

“這個小區裏,以磚石水泥為主,修造房屋的木材需要經過防火處理,頂上覆瓦而不許覆草,先在有錢人裏邊施行,再慢慢推廣開去。”

說起火災蘇油就心有余悸:“汴京城曾經發生過的幾場大火,那可是燒得……”

漏勺也不禁打了個寒戰。

大中祥符八年四月二十三日,因為一個榮王府奴婢,在企圖制造事端逃跑的過程中,引燭燒了幔帳,進而引發一場宋代內皇城的大火災。

數朝積蓄,文華瑰寶,盡付火海。

那場大火,甚至還改變了內皇城的整體格局。

在真宗朝的時候,王爺們許多都住在皇宮的東北角,號稱“東宮六位”。

當時榮王府中有個“掌酒茶宮人”韓婢,跟親事官孟貴有了奸情。

兩人手腳不幹凈,戀愛的同時,還盯上了榮王府中的財寶,“多竊寶器”。

事情做多了就必然會露出馬腳,此事被榮王的乳母發覺了,於是告發二人。

眼看情人跟自己命都快不保了,韓婢就籌謀在榮王府放火,然後趁亂逃跑。

大中祥符八年四月二十三日,韓婢進入榮王府佛堂,拿起佛像前的蠟炬,點燃了堂內掛著的簾幕……

可巧那晚的汴京城,從東北方向刮來一股強風。

很快大火就燒了起來,“東宮六位一時蕩盡,宮人多走上東華門樓。有出不及者,死百余人。”

大宋的這幾位天潢貴胄們的家當一晚上就被燒了個精光。

其中也就相王反應快兼運氣好,因為火是從西北角入相王府的,蔓延稍慢。

“惟相王宮在東,入自西北起。四王更破東墻,自卒宿衛者運府庫等物出之,十得七八”。

接著,火焰從榮王府西邊禦廚房,燒進了皇宮。

二十四日早上,大火蔓延至承天門,向西燒掉了儀鸞司,又燒了朝元殿後閣門和長春殿南廊。

為了阻止火勢順著各宮殿間相連的回廊擴散,救火的軍隊只能拆掉西北主廊。

結果火又向南燒去,燒毀了內藏庫和香藥庫,然後向東燒了左藏庫。

左藏庫和內藏庫,是宋朝最重要的中央財政庫存,也就是國庫和內庫。

宋太祖和太宗兩代積累的錢財珍寶全放在這兩處地方。

皇室支出、百官俸祿,也全靠這兩個地方。

而香藥庫,收藏著全國各地以及外國進貢的名貴香料。

“時焚諸庫,香聞十余裏。”

因為國庫存的東西太多,一時也燒不完,所以剛開始的時候很多財物被及時搶救了出來,但是時間倉促,只能堆在城樓上。

然而大家都還沒有來得及慶幸,風向一轉,火就上了城樓。

“是時救左藏庫人尤眾,輦出金銀帛匹,莫知其數,積於城墻之上。及燒角樓,風忽東北,又燒之。煙焰滔天,救者不能措手”。

宋真宗當晚跟宰相王旦哭訴:“兩朝所積,朕不妄費。一朝殆盡,誠可惜也。”

然而還沒結束,把宋朝兩大財源燒掉之後,大火開始摧毀帝國的文化中樞。

很快,大火蔓延到保存著歷代史書典籍的秘閣、史館。

“秘閣三館圖籍,一時俱盡。”

當時人也記載了“秘閣史館”被燒後的壯觀景象,漫天大火中,泛著火星的書籍殘頁,有的甚至隨大風飄到了十多裏外的汴河南岸:“風中有飄書籍至汴水南者”。

到了二十四日中午,火已經燒到了乾元門東角樓,往西蔓延到了朝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