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百零二章 良謀

王經說道:“不敢欺隱娘娘,此事實乃大宋宗親,彰節軍節度使趙仲遷的安排,那些義士本是宋人,老臣不好濫賞。”

蕭瑟瑟對趙仲遷說道:“有勞節度,大宋此恩,我母子永銘於心。”

“此舉非僅為娘娘與殿下,更是為了天下綱常。”趙仲遷躬身,義正辭嚴地說道:“國有立嫡,有立長,有立賢。然遼朝皇後並無所出,因此無嫡。而晉王乃貴朝君上長子,聽護送娘娘和殿下南來的魏五常說,殿下性格莊重,知節守禮,娘娘又飽讀詩書,淑德謙退,故晉王雖然年僅四歲,然無論於情於理,立長立賢,都該為太子才對。”

“貴朝皇後和元妃因家族之私,幹法違制,欺淩娘娘和晉王,別說遼國朝野上下不平,就連兄弟之邦的宋國,聽說之後也是共憤。”

“當年王相公遣使奏請我朝陛下,乞免遼陽鐵廠違約金三百萬貫,陛下就是知道娘娘剛剛誕下晉王殿下,方才讓司徒減免,作為殿下誕生賀禮的。”

“有這份前情在,聽聞北朝皇後不仁後,陛下便命臣前來遼國,要將娘娘和晉王解救出來。”

“外臣看遼國諸臣中,唯王丞相敢擔此事,故而求肯王丞相安排。”

“果然所托得人,娘娘與殿下此番得天地祖宗庇佑,否極泰來。外臣不僅僅歡喜自己完成了我朝陛下交代的任務,更喜遼國有王丞相、陳漕帥、耶律都統這等忠勤王事,能渥憂勞,不惜家族性命,也要保貴朝陛下骨血的大忠臣。”

其實這整件事情上,王經根本一點力氣都沒有出,全是趙仲遷帶領大宋密諜們在安排,就連聯絡耶律余緒的書信印信,都是馬三從丞相府上蓋好拿出來的。

不過事前不知道,事成之後全成了王經的功勞,王經就覺得趙仲遷這宋朝小老弟,真是賊靠譜。

蕭瑟瑟說道:“節度也不可過謙,對了,那位義士魏頭陀,怎麽我見他臉上還有金印?他曾經犯下過什麽過錯?”

“呃……”說起這個趙仲遷不由得有些尷尬:“魏五常的確在大宋犯下過罪過,他是司徒破獲河北假鈔案時逮到的窩犯,在人煙不盛的地方開了家黑店,手底也出過幾條人命,最擅長的就是勾連結交匪徒。”

“充軍之後倒是表現良好,此次營救娘娘和殿下,需要這麽一個人,因此司徒建議用他。”

“說實話外臣心裏當時是很忐忑的,好在魏老五沒有辜負司徒的期望。”

“牛溲馬勃,敗鼓之皮,收而用之,醫師之良也。”蕭瑟瑟不由得微微一笑:“司徒見人之明,倒是讓人好生佩服,此行魏義士也的確立了大功。”

趙仲遷說道:“司徒用人,的確有些……這個生冷不忌,娘娘有所不知,就連我朝陛下長子,蜀郡公的槍棒教頭,也是他舉薦給官家的,卻是當年從桂州牢營裏提出來的囚徒。”

蕭瑟瑟道:“王相公也要留意了,我這一路行來,所見到的慘況實在不忍言。有時候亂民們殺人幹法,真的怪不得他們,乃是肉食諸公,沒有當好這個家……平叛剿匪之時,能寬一分,便寬一分吧。”

王經趕緊躬身:“娘娘仁德,我等定當尊奉,如今我東京道一半州縣為高賊所迫,百姓流離,然南部諸州以前注重在供糧出鐵之上,軍事向來不備,此番要想平定逆賊,卻是艱難。”

蕭瑟瑟說道:“為此宰執們可有定議?”

王經說道:“此次攜節度前來覲見,便是群臣們商議出一策,然不知是否妥當,還得娘娘定奪。”

蕭瑟瑟趕緊推辭:“我一婦道人家,思慮怎能及宰執們周詳?”

王經說道:“娘娘過謙了,此事臣子們絕不敢做主,不管是行是止,一切都得看君上意志。”

蕭瑟瑟不禁有些詫異:“如此重大?還請相公道來。”

王經說道:“是這樣,如今天下五道,東京尚存根本,只要我們能夠守得住,大遼就有生復之機。故以臣鄙陋之見,他事暫可不問,如何保住東京道不失,至關重要。”

“然南部諸州已有百年不聞兵革,就算抽丁,所得也是農人,臨時編練怎麽都來不及。”

“之前留守高清臣、權參政政事張琳編練五萬兵卒,未過遼河便即四散,實在是……”

“然我遼東東面,尚有一支勁旅,乃大宋司徒長子,四州制置使蘇軼轄下的六千精銳。”

“南朝在東京道也有諸多利益,力保東京道不被兵隳,也是南朝的意願。因此臣想請娘娘同意開放開州,乞南朝出兵拱衛遼陽,以解燃眉之急。”

見殿上群臣皆不說話,蕭瑟瑟知道這事情事先已然集議過,卻依舊不免擔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借兵防寇,古無是理。相公們是否再斟酌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