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第2/6頁)

等好不容易找到了地址,姐弟倆擡頭一看卻愣了。

這哪兒還有工廠的模樣啊?就是一片殘垣斷壁,樓都已經快沒有了。

宋錦:……

“姐,這可咋辦啊?”宋一成苦著臉問她。

宋錦皺眉,看到旁邊的小樓下有老人在陰涼處坐著邊扇風邊下象棋,就過去問:“大爺,請問一下瑞峰織布廠是在這兒嗎?還是搬到別的地方去了?”

老大爺擡頭看了她一眼:“你系做咩嘅?”

宋錦愣了愣,她語言天賦不錯,這幾天混跡在廣州大概能聽懂一些簡單的粵語,不過還不會說。她聽懂了大爺是在問她是幹什麽的,就擺出笑容,然後怕老人家聽不懂,努力放慢語速:“大爺您好呀,之前我一個朋友,介紹我來這裏,找瑞峰織布廠,說這邊的布料很好,便宜又耐用。”

“哦,來倒貨的啊。”沒想到大爺普通話居然不錯,上下打量了一下宋錦,臉色緩和下來:“妹仔厲害的。”

宋錦笑起來有點甜,但絕不是那種怯怯的甜,看上去很爽利開朗,一直都挺招中老年人群體的喜愛——田彩霞除外。和大爺聊了幾句,大爺告訴她:“瑞峰早就倒閉了,做不下去咯。之前棉紗緊張,都緊著給國營大廠了,哪有村辦工廠的份啊!一公斤都沒有!找不到原料,自然就撐不下去了嘛。你看看,這樓都推了,說是以後要建高樓的。”

宋錦嘆口氣,她這幾天考察市場,覺得布料的確是個不錯的選項之一,本來是想來這裏先看看能不能拿到一些物美價廉的貨,畢竟是熟人介紹嘛,先不管花色如何,價格肯定會有優勢。沒想到,他說倒就倒了。

大爺之前就是廠裏的員工,看她一個年輕女人不遠千裏的來到廣州謀生活也是不容易,給了她一點信息:“你要倒貨,去十三行嘛,那邊這幾年好大的規模,全國各地來的都有,衣服、鞋子、帽子,多得是。故衣街、豆欄上街那一塊,都是批發市場,賣什麽的都有。還有高第街,都有衣服布匹批發的。”

宋錦趕緊掏出自己的本子,有點不好意思的問:“大爺,您能再說一遍嗎?我怕我記不住。”

大爺很爽快,直接拿了筆給她寫上,一邊寫一邊開玩笑:“你們這些倒爺可真是了不得。你看看,一個上海人跑到我們廣州買了一把折疊傘,發現竟然是從上海運去香港,然後又轉回到廣州的。但是上海人很高興呀,說是比在上海買要便宜了幾塊錢,廣州人也高興,說賺了幾塊錢,香港人嘛也高興,同樣說是賺了幾塊錢。你說這到底是誰見鬼了呀?”①

宋錦哈哈的笑:“我可不知道是誰見鬼了,我只要知道進我口袋裏的幾塊錢是真的就行。而且我可不是爺。”

大爺也笑起來:“馬上就快是了。你冇聽過,東西南北中,發財到廣東。到了我們廣東,回去肯定發財的嘛。”

宋錦又被他逗笑了:“借您吉言。”

告別了已成為廢墟的瑞峰織布廠,告別了熱心大爺,宋錦和宋一成又匆匆的倒了三四趟公交,先去了十三行,故衣街這幾條街都在那兒,屬於同一個片區。不過等到他們趕到的時候,已經是下午四點,大部分的攤販都已經收攤了。

“妹仔來批貨啊?那明天你們得早點兒,這邊早上四點就營業了。生意好的可能上午十點就關門回去睡大覺啦。”有一個攤販老板好心的告訴他們。

宋一成哀嚎:“早上四點?”

攤販老板笑起來:“第一次來哦?批貨是這樣的啦,都是做淩晨的生意,你也可以晚點來,但晚來了一些好貨就沒有了嘛。”

宋錦謝過攤販老板後,拉著宋一成就回旅館:“走,我們回去馬上睡覺,然後明天三點半就來這兒等。”

宋一成跟在後面,委委屈屈:“姐,回去你要請我吃飯,我還要吃紅燒肉。”

“有點出息行不行?”宋錦恨鐵不成鋼的戳他腦袋:“要是這次賺了錢,你天天想吃紅燒肉都行。你明天要起不來,就在腦袋裏想想你那百分之十的分紅。”

到了旅館後,姐弟倆才想起來,這旅館離十三行有點遠,淩晨根本就沒有公交車運營,總不能走過去吧?於是趕緊的退房,打算去十三行周邊找一家住下,為此還損失了半天的房費,宋錦心痛不已。

第二天三點鐘,她推醒正在另一張床上呼呼大睡的宋一成:“趕緊起來,三點了。”

宋一成裹著被子像個蠶蛹:“才三點呢,再睡十五分鐘。”

“百分之十。”

“好的,我起來了。”

宋錦滿意的點點頭。

等到三點半,倆人到達十三行的時候,被一家挨著一家密密麻麻的攤子和熙熙攘攘的人流給震驚了。

十三行是廣州市的重要商圈。從清朝的時候起,這裏就是與南洋和西洋等國貿易往來的重鎮。1856年的一場大火為十三行輝煌的歷史短暫的畫上了句號。改革開放後,十三行才重新回到人們的視線。如今,這一塊區域被幾乎全國的個體戶們熟知,來廣州批貨的,基本上都會來十三行轉轉,包括但不僅限於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