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七章 燕京風雨(第3/4頁)

新送來的折子,沒什麽特別大的事兒,年景不好,無非是賑災賑災再賑災,減賦減賦再減賦,然後,就是平個叛。

燕地這裏,還算好,老燕人和姬家一起吃苦煎熬的耐力勁兒還在;

而晉地那裏,小規模的叛亂,頗有些此起彼伏的意思,但都很快被按壓下去了。

這時,太子身邊的貼身伴當李英蓮走了進來,看著裏面團聚在一起吃豆腐鍋子的眾人,笑道:

“我說呢,老遠就聞著香味兒了。”

趙九郎指了指裏頭,道:

“李公公也來一口?”

“不了不了。”李英蓮後退半步,對趙九郎行禮,“大人,太子爺請您去一趟,要商議南望城新太守的人選。”

李英蓮親自來請,且直接將議的事提前說出來,本就是一種尊重。

趙九郎拿起自己掛在碳爐上的披風,

李英蓮親自上前,幫趙九郎將披風披上。

趙九郎點點頭,走了出去,李英蓮落後半個身位跟在後頭。

陛下在後園榮養,早先時候,太子事無巨細,每日都會去後園請見,匯報國事。

後來,後園幹脆下了封門領,每月中旬和下旬,得面聖一次,其余時候,都不得見。

外界有傳,這是陛下為了體現出對太子的信任,好讓權力平穩地提前進行交接;

但也有人猜測,說這是陛下的身子骨,真的已經差到不能再差了,連每日見人議事都覺得無比困難。

燕皇的抽身而出,使得朝廷原本的一言堂模式發生了改變。

太子監國,有著自己東宮的一套班底子,再掌著大義名分,自是一極;

六皇子,也就是所謂的六爺黨,早先時候,因陛下命太子監國且不斷給予權力,使得六爺黨風頭一下子被壓制,但伴隨著六爺黨頭號幹將扛旗人物鄭凡封侯,一時間,六爺黨再度被提振了士氣。

因為有不少人認為,鄭凡封侯,固然有其功勛卓著非封侯不得酬功非封侯不得安疆的因素在,但燕皇陛下未嘗沒有想重設他和鎮北侯那種親密無間配合的意思。

兩極之外,

其實還有一極,

那就是以宰輔趙九郎為首的一眾朝內文武。

燕皇在的時候,大燕的宰輔大人,一直給人一種不顯山不露水的感覺,甚至,燕京城愛嘴碎的閑人還給這位宰輔起了些“雅號”,比如什麽“紙糊宰輔”“泥塑宰輔”亦或者是“提線宰輔”。

因為古往今來,宰輔,其實都有著帶領百官和皇權相爭的天然歷史屬性;

可在大燕,

燕皇說什麽,

趙九郎就做什麽,

燕皇要什麽,

趙九郎就給什麽,

燕皇的意志,就是他趙九郎的意志,同時,趙九郎也會想方設法地去“鞭撻”百官,讓他們一起跟上。

相權,在趙九郎這裏,完全屈服於了君權。

但等到燕皇入後園後,宰輔的能力和勢力,才真正地浮出水面。

這位能在大燕世家門閥林立時被燕皇從寒門之中提拔為相,歷經這麽多年風風雨雨,伺候這樣一位君主而一直屹立不倒的相爺,怎麽可能是一位簡單的人物?

眼下局面,

伐楚之後,大燕艱難,晉地艱難,舉國上下,在結束了對外戰爭勝利的愉悅慶祝之後,開始為“窮兵黷武”去還債。

權力鬥爭的局面,並未出現;

無論是太子還是六皇子,都在這時候控制著雙方勢力,不去碰撞,一心為國。

一是畢竟哥倆都姓姬,這江山,最後誰真的坐下去,現在誰都不好說,但無法否認的是,他們都能拍著胸脯說,這是祖宗家業;

二是因為老子畢竟還在,老子一天沒駕崩,哥倆就不敢在老子眼皮子底下棄大局於不顧掐起來。

但,

有些時候,

爭論,對峙,甚至,引發起類似黨爭的雛形,也是無法避免的。

這不是為了爭名奪利,而是真正的政見不一。

南望城原屬於銀浪郡,現在要改制,以南望城為郡城,設太守,以方便應付來自乾國三邊的威脅。

問題,就出在這裏。

太子的意思是,讓一名出身自軍伍實則走的文官路子,也就是另一個翻版許文祖的人來擔任,讓其代替許文祖當初的差事,繼續和老大配合,穩住那邊局勢;

而六皇子的意思是,讓一個善於地方治理的官員去主政,以將當年大燕“小江南”南望城,重新恢復因戰事而中斷的繁華。

雙方也都有了人選;

這就是很有意思的事了,明面上,姬老六掌握戶部,如今大燕財政艱難,想要盡可能地開源通商貿看似理所應當;

但實則,趙九郎清楚,太子才是偏向保守的類型,其施政方略和主張,原本應該是止戈罷兵休養生息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