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第3/6頁)

點了一點瓜洲一側:“這裏是酒泉,昔年我等在此地阻擋吐蕃人的攻勢,再往前,便是安西大都護的領地,以安西大都護為首,繼續向西,便是安西四鎮,為我大唐前出哨所,也是大唐在西域保持威懾的象征。

過了四鎮,再前出,便是碎葉水,昔年我軍在這裏追擊過西突厥叛亂可汗沙缽羅。

碎葉水以西百裏,便是怛羅斯,這裏……”

蘇慶節對西域地名,娓娓道來,如數家珍。

經過他這般解釋,朝堂上三省六部,各部重臣,都對西域環境,有了一個直觀的了解。

坐在龍椅上的李弘也有些興奮的瞪大眼睛。

身子略有些不安的扭動了幾下。

過去十幾年,他都被養在深宮中,經受的是儒學經學大師的教導。

何曾這般接觸軍事。

這一切,對他是極新奇的體驗。

介紹完地圖地名。

蘇慶節的臉色變得嚴肅了許多:“臣現在,想說一下我軍在西域兩次大敗的情況,然後請太後、陛下,還有各位大臣、將軍們定奪,對西域用兵之策。”

“準。”

蘇慶節此次目光投在沙盤上,繞著沙盤走了半圈,似在回憶著什麽。

這個攤開的沙盤,足有三丈寬,四丈長。

如此巨大,就算在兵部所制的沙盤裏也極為罕見。

殿上朝臣,隱隱有些猜測。

估摸著這大概是兵部與工部聯合制的大唐萬裏疆域的部份。

光是隴右到西域部分已經如此巨大。

若是大唐萬裏疆界,只怕能鋪滿兵部的議事廳吧?

想想真讓人心潮澎湃。

也只有親眼看到如此立體的圖樣,才知道,大唐是如何的恢宏偉大。

“陛下、太後,請看這裏。”

蘇慶節白皙的面上,兩眼凜然有光。

頭盔無法將全部長發遮掩,有幾縷略帶蜷曲的鬢發從縫隙伸出,透著幾分野性。

他的竹鞭指向隴右。

“李敬玄當日從隴右進兵,直至瓜洲休整,此時聽聞斥候回報,發現突厥人的蹤影,於是派了先鋒出擊。

結果一次斬了三百余首級回來,並且抓回幾個活口。

事後經軍中斥候審訊,確認叛軍正在四處放牧和劫掠,收集糧草。軍中各參謀議事,認為可趁此機會,設下誘餌,引突厥人主力前來,再將其圍殲。”

停了一停,蘇慶節等眾人消化片刻,竹鞭繼續指著下一個地點:“李敬玄認為不需那麽麻煩,敵分我專,只要將集中兵力,沿著水源掃蕩一圈,便可將叛軍殲滅,若不成,也可以擄獲突厥人的牛馬羊群,以充我軍之資。

在這一點上,將軍蕭嗣業與之持相反意見,兩人相持不下,最後決定由蕭嗣業領二萬騎設伏,誘突厥人入包圍。

而李敬業則親率大軍,沿河追尋突厥人主力。”

說到這裏,眾人都聽得入神。

並沒有任何人出聲發問。

在場的大多是知兵之人。

就算如閻立本和李弘、武媚娘、狄仁傑等,就算沒領過兵,也是聰明過人之輩。

一聽之下,沒聽出這兩個戰術有什麽問題。

無論是設伏,又或者是以水源尋找敵人主力,都是可行的策略。

至於李敬玄堅持沿河流進兵,這也是行軍必然的選擇。

一是大軍人吃馬嚼,需要水源。

同樣那些突厥人也不可能離水源太遠。

少數零散的人還可以憑隨身水囊支撐。

若是突厥人的主力,一定也離河不遠。

而且胡人習性,走到哪,便放牧到哪。

人、馬、牛羊,哪樣不需要水?

武媚娘揚聲:“說下去。”

“李敬玄這一路進兵比較順利,才出擊三十余裏,就遇到小股突厥人的探子,將其擒殺之後,問出突厥人左路軍就在河谷附近。

於是催動騎兵出擊。

因為分了兩萬騎給蕭嗣業,李敬玄手裏還有八萬軍,共計步卒二萬五千,騎兵一萬五千,後勤輜重四萬。

騎兵當先,一路沿河追擊,連續擊潰兩股突厥叛軍,敵軍人數在八千上下。

被騎兵擊殺千余人,余者潰逃。

李敬玄得到消息後,急令步卒追趕,又遇突厥人率主力,共計兩萬騎前來溯戰。

步卒結陣擊退。”

聽到這一步,仍沒什麽大問題。

殿上無人出聲。

但蘇大為的眉頭卻皺了起來。

“到了傍晚時分,天色昏暗,突厥人數度強攻,未能奏效。李敬玄令輜重和步卒就地紮營,並令斥候聯絡追擊的騎兵,詢問戰果,約定兩軍配合方略。

直到入夜後,斥候一直不歸。

李敬玄始覺不對,接連派出斥候,都無音訊。

夜後,突厥人又接連發動數次夜襲,但都被我軍營壘和車弩射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