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第2/7頁)

將軍隊列裏,各衛大將軍,及軍中將領也忍不住竊竊私語。

顯然,蘇慶節主動請攖,大出所有人的意料。

甚至包括蘇大為都向他看過去。

眼中有一絲意外。

武媚娘不動聲色,先是眸光掃過太子李弘。

再看向蘇慶節。

最後投向蘇大為。

她要確定。

蘇慶節主動站出來,究竟是蘇大為的指使,還是太子的想法。

至於蘇慶節本人的想法……

武媚娘對蘇慶節過去並未太過關注。

此人本事是有的。

大唐如他這般本次的人不多。

卻也不少。

蘇慶節或許可為方面之將。

但是距離統帥,還差了一層。

武媚娘雖然不懂戰陣之事,但是她懂看人。

在她眼裏,如今環顧大唐,能為一方帥才的人,只有裴行儉與蘇大為。

程名振與高侃勉強算半個。

余者皆為將才。

可為方面之將。

但是不足以將兵十萬,統懾大局。

也就是說,只有像蘇大為和裴行儉這樣的帥才,才能主持十萬人以上的大戰役。

才能推動滅國級別的戰爭。

而高侃和程名振,比他們就稍遜半籌。

但是作為都護,鎮守一方,他們還是稱職的。

能穩住當地都護府的局面。

剩下的人裏,像薛仁貴、蘇慶節、黑齒常之等,雖然也參加過不少戰陣。

也被稱之為“名將”。

但名將與名將不同。

名將,也有含金量的差別。

似蘇大為與裴行儉這種,能滅敵國,能打大戰役,能鎮守方面,做一方統帥的帥才。

是名將金字塔的頂級。

幾乎沒有任何明顯的短板。

像高侃、程名振、劉仁軌這種,除了有名將之姿,能攻堅執銳,有高明的戰術素養。

能獨領一軍之外。

還有獨自鎮守一方的能力。

但是缺了統懾十萬人以上級數,滅國大戰的能力。

所以要次一等。

而像薛仁貴和蘇慶節這種,有極高戰術素養,有獨領一軍的能力,有臨陣破敵的威勢。

但戰略眼光上還未至大成。

鎮守一方的文治上,仍有短板。

更別提滅國級別的統帥能力。

所以更次之。

而這次大唐要擺平西域叛亂,抵擋入侵至碎葉水的大食軍。

算是什麽級別的戰役?

此前,唐軍在西域已經兩次大敗。

損兵折將。

兵員損失多達十幾萬人。

叫得上名字的將領,多達數百人。

以後預備接替薛仁貴和婁師德、阿師那道真等二代將領的第三代名將種子,戰死數十人。

更不提為了支援這十幾萬大軍,在後方動員所消耗的數十萬民夫。

海量的糧草、財賦、以及各類資源。

那絕對是一個天文數字。

但接連兩戰,這些投入,全都覆沒。

相當於大唐對西域的投資,連續兩次傾家蕩產,血本無歸。

也就是大唐帝國家底厚。

換當世任何一個大國,哪怕是突厥和大食、波斯。

一次損兵超過十萬。

也絕對無力再控制西域。

勢力必然極度萎靡。

不得不將西域這塊肥肉吐出來。

而如今大唐不但不退,還要再出兵爭奪。

若讓突厥人和大食人知道,只怕會紅了眼睛,罵一句唐人太富庶,這群敗家的玩意。

物質、資源、財賦和人力的損失,只是明面上看得見的。

看不見的還有對唐軍掌控西域合法性的動搖。

各族對大唐威望的懷疑、觀望。

甚至失去對大唐的信心,或者是以為大唐已經老了,不能打仗了。

因而催生更多的野心家和叛亂。

這只是西域諸多復雜環境的冰山一角。

再加上,復叛的突厥人。

還有能滅掉波斯的大食人。

以及,無數跟隨大食人和突厥人叛亂的西域胡族。

此次征西域之戰。

其戰爭的難度,敵人的強大程度。

環境的不利程度。

不亞於滅國之戰。

甚至更加復雜。

需要一邊平叛,粉碎強敵。

一邊還要馬上建立秩序,穩定地方,增強大唐統治力量。

這是雙線,甚至多線作戰。

而且比起正面戰場。

對西域各族的征召動員。

對平叛後地方重建秩序,將西域各胡族重新納入大唐朝貢體系。

種種政治手段,更加意義重大。

環顧大唐,如今能做到這一點的。

只有蘇大為一人。

裴行儉都差了半籌。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

大唐此戰以有投入的力量極其微小。

小到只能從蜀中抽調一萬府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