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三更合一(第2/6頁)

蘇園想不明白就不想了,她也懶得繞路走,直接翻墻去了隔壁的鑄錢西所。

因為昨晚在鑄錢西所幹活的工匠有近百數,所以王朝等人還沒忙完,依舊在給余下的工匠們錄口供。

“我們昨天大概酉時三刻吃晚飯,然後就點卯上工。金主事那會兒還特意跟我們講了,鑄錢西所要徹夜趕工,多輪班,盡量把東所落下的那份兒活兒給幹出來。但這怎麽可能呢,西所的爐子總共就那麽幾個,晝夜不停趕也是趕不上啊。”

最前頭錄口供的工匠正在發牢騷,後頭排隊的工匠們就小聲議論起來。

“聽說今兒來了一位厲害的道士,去東所作法了,你們說金主事是不是打算讓東所也晚上開工?”

“哎呦,那我可不去,要命。”

“我也不去,要是非逼我去,我就辭工,命都沒了幹活有啥用。”

“就是,咱一個月掙這點錢,可不值當把命搭進去。”

……

聽起來這些工匠們都被鑄錢東所發生的鬧鬼事件給嚇著了,縱然如今請了法術高強的道士來作法,這些工匠們也是不信,不願意再冒險晚上做工了。

蘇園找到了和王水生平日裏關系較好的幾名工匠,問他們在案發之前的一兩日,王水生可有什麽異常。

“比如有沒有出現情緒突然沮喪、心神不寧之類的情況?”

有名叫曲安的工匠,告訴蘇園:“他精神好得很,小人還覺得他昨日比往常好像更開心。小人問他家裏是不是有喜事,他說沒有,還說他不打算再幹下去了,過兩天就辭工,要去京外買幾畝田,弄個大點宅子安穩住著,不想在城裏一家十二口擠著三間小破屋活著。”

東京城內的房價實在太高,很多普通百姓家裏屋舍有限,都住得比較擁擠,一屋子裏睡三五人的情況很常見。此前在查案的時候,蘇園就遇到過類似的情況。

王家父母都健在,依照‘父母在,不分家’的規矩,王水根生前應該也是是跟他們一起住的。

蘇園便去王家瞧了瞧,如今王家宅子裏住的十二口人分別是:王家父母,長子王水生的妻子和兩兒兩女,兩年前就已經去世的次子王水根的兩名兒子,三子王水發和他的妻子以及兩名女兒。

三間房的分配分別是:王家老父母帶著四名孫子住正房,王水生夫妻和王水發夫妻各帶著的自家兩個女兒住東西廂房。東西廂房都蓋有抱廈,兩房的女孩兒住在抱廈內,倒也不算太擁擠。

但這是現在的情況,之前王水根還活著的時候,其妻子也在,卻不知這三間房如何分配。蘇園還注意到王水根的妻子尚未過守寡年限,人已經不在王家住了。

問過之後得知,王水根的妻子因不便與三房夫妻住在同一屋裏,便住回娘家住了。

“那兩年前,你二哥二嫂他們住在哪兒?”蘇園問王水發道。

王水發訕訕道:“原本二哥二嫂住在東廂,二哥走後,爹娘就讓我們夫妻搬到東廂住,四個孫子他們帶,二嫂就跟我的兩女兒住在抱廈。但二嫂覺得這樣不方便,便跟爹娘打了商量,回娘家守寡了。她守寡後心情一直不好,有親爹娘在身邊照顧倒更好些。我爹娘也早囑咐過了,等三年一過,便為二嫂張羅改嫁,絕不耽誤她。”

“那兩年前你們夫妻原本住在哪兒?”蘇園又問。

王水發:“原本我們一家四口住正房的抱廈,就是跟爹娘他們一屋。”

“兄弟三人,唯獨你們一家四口擠在小抱廈內,可夠辛苦了。”蘇園嘆道。

王水發的妻子齊氏連忙插嘴道:“可不是嘛,大房二房都有正經的屋子住,就我們擠在那麽小的地方。”

“住嘴!我正跟官爺說話,哪兒有你插嘴的份兒!”王水發訓斥齊氏一聲,然後跟蘇園道歉,“我是最小的孩子,先緊著大哥二哥是應該的。再說我們也不爭氣,沒給王家添孫子,只有兩個女兒。”

齊氏聽這話,愧疚地深低著頭,很自責自己肚皮不爭氣。

蘇園又問王水發:“你平常做什麽活計?”

“我在禦街的蘇記藥鋪做夥計,有七年了,自十三歲就在那裏做事。”王水發如實答道。

蘇園一聽是蘇記,便不禁感慨蘇家可真是家大業大,上個案子就跟蘇家的產業有瓜葛,這個案子也沾了點邊兒。

“這倒沒什麽稀奇,要知道東京城內的藥鋪,十有六七都屬於蘇家,只不過這其中只有三成叫蘇記。”蘇方明在聽了蘇園的感慨後,笑著為她斟一杯茶,順口就給她透露了蘇家經營生意的機密。

“原來那些不叫蘇記的鋪子,也未必不屬於蘇家?”這麽說來,蘇家產業應該比大家以為的更龐大。

“這樣做是怕樹大招風?”蘇園再追問。

“差不多吧,但其實沒你想得那麽厲害。蘇家不過是因搬入了京城,便於就近管理,才將不少生意轉入了京城之內,外頭的生意便沒那麽多了。”蘇方明解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