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章 另一個領域(第3/4頁)

華夏研制原子彈從未有一絲想要發動戰爭的想法,而是保護自己國家,以及自己國民,和我們法蘭西一致。

催生出原子彈並非科技進步,而是戰爭的陰霾,楚舜導演在多部作品有所表達。

總之《橫空出世》對世界電影全球化語境下,都是絕佳的指導,每一位影視從業者都應該學習。]

評價之高,毫不誇張的說,是把楚舜認定為另一個領域的導演。

還有米歇爾對《橫空出世》的看法是“超神學習手冊”,充斥著剪輯、配樂、運鏡、燈光、調度的技巧,學會是能夠成為電影大師的存在。

《電影手冊》本來在行業中,因為其創始人對電影的影響,權威性本身就高,米歇爾對楚舜的評價,被許多從業人士同意。

核心問題是米歇爾的的確確沒有胡謅,他的評價都是基於作品本身,由於原版是九十年代的作品,鏡頭上有些年代性,楚舜沒那麽克制,放開了億點點。

學術圈很小,米歇爾發布後,小約翰、梅勒、岸田齊廊、朱爾斯等都在一周內發表了類似的文章,還作為資料引用。

都知道評價期刊最關鍵的數據是影響因子,即在特定的時間範疇(一般兩年)發表的論文在該報告年份中被引用總次數,再除了該期刊報告年份的論文數量。

你引用我引用,影響因子不就上去了嗎?

由此也就導致另一件事,橫空出世在歐洲好評極高。

“沒有導演能夠將《橫空出世》完美復刻,如同沒有第二位楚舜。”——《巴黎晚報》

“我仿佛看了一場電影藝術的魔術,魔術師是楚舜。”——《羅馬日報》

“世界上原本只有一種導演,很幸運我們這個世界擁有第二種,楚舜。”——《慕尼黑電訊報》

“世界上最難的長鏡頭出現,楚舜導演炫技之作,什麽是導演的藝術。”——《泰晤士報》

也正因為如此,第二周《橫空出世》在歐洲的票房不錯,都想去看看,楚舜集大成的炫技之作是什麽樣。

然鵝,普通觀眾看完一臉迷惑,感覺似乎也沒有什麽不同,倒是電影本身劇情還行。

楚舜在拍攝時說過,要讓《橫空出世》留在影史,是真辦到了,不過方法有些超出他的預料。

橫空出世成為後世許多大導,要退隱封山的挑戰之作,也不少有才華的青年導演挑戰,似遊戲沖關打Boss類似,看自己能排出多少。

當然不是完完全全連劇情都仿造,那叫翻拍,後世是“拓綱”,例如在什麽地方換一種運鏡方式,還有夜戲白日拍攝,白日戲夜拍都承襲,並且還必須有一段幾分鐘長鏡頭等等條件,至於劇情肯定是有改編的。

即便在楚舜百年後,最傑出的一位導演也不過完成了60%的橫空出世。

歐洲的好評,倒逼好萊塢影評人,什麽楚舜最大的黑點,打臉來得太突然就像龍卷風。

《好萊塢記者報道》頭條:“我們一直在猜想,隨電影極限是什麽樣子,楚舜導演操木偶式拍攝到底能夠神奇到什麽程度,現在《橫空出世》橫空出世了,它會和《微電影系列》相同,成為全世界電影從業者必學,那麽最後我們,還有最大的問題,楚舜導演真的全力以赴了嗎?”

或許不少人認為這樣不就只在乎拍攝技巧,對電影內容忽略了嗎?但影史留名的電影許多都是因為發明開創性的技巧。

《黨同伐異》把蒙太奇敘事玩得賊六,創造性的最後一分鐘營救。《戰艦波將金號》創造敖德薩階梯,戈達爾《筋疲力盡》跳接鏡頭以及手提攝影,都是因為創造拍攝技巧而被列入裏程碑。

況且,要挑戰橫空出世,作為導演你不得把影片多看幾次?毫無疑問,楚舜這一波文化輸出是絕絕子。

視線轉移到德國柏林。

具體地點是柏林電影節總部,此刻下一屆的評委會正在討論重要事宜。

“我們回顧單元必須選楚舜導演,否則會慢一步,慢於威尼斯電影節。”伊亞斯喬說道。

伊亞斯喬是下屆的評委會副主席,德國著名電影學者,發表過《我電影》等著作。

“我們都知道意大利人有多喜歡楚舜。”伊亞斯喬還補充了一句。

評委會主席安曼舉棋不定,威尼斯電影節的回顧單元是往屆電影節展映過經典影片和其他單元挑選的電影組成,每年都會致敬某位導演、演員或某個主題,但有個問題,致敬的導演,潛規則都是已故,楚舜還活著呢。所以安曼糾結,他只是評委會主席,又不是組委會主席,只擔任一屆,實在不想鬧出什麽幺蛾子。

“主席,難道楚舜導演不值得我們為他打破規則嗎?”伊亞斯喬自問自答:“完全值得,《橫空出世》在座的應該都看了,技巧來說是其他導演一輩子也達不到的高度,況且也不是明面上的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