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3章 扯淡的與民爭利

“議定糧食收購保護價的事情,你們做的怎麽樣了?”

王霄弄出新錢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即將到來的秋收之中,為大漢百姓們的農產品保駕護航。

華夏古代的農民太苦了。

土地欠收的時候,他們只能是咬著牙從地主和大商家那兒借貸買高價糧食,用以維持全家人能活下去。

借錢是有利息的,而且利息極高。

還不上錢的時候,只能是用自己家的土地來抵債。

等到土地賣完了,那就要賣兒賣女了。

可就算是豐收之年,也是要倒黴。

因為那些收糧食的大商人們,會死死的壓低價格,以極低的價格收購糧食,等到災荒年的時候再高價賣出去。

農民們不僅僅是需要糧食,他們還需要油鹽醬茶布帛醫藥等等,這些都需要錢來買。所以哪怕價格被壓的再低,也只能是咬著牙賣出去。

這就是所謂的‘豐年傷農’了。

等到農民們什麽都不剩下,而且快要被餓死的情況下,那就是揭竿而起的時候了。

造成這一切的原因,就在於農民們沒有定價權,人家說多少錢就只能是多少錢。

王霄決心徹底改變這種吃人的情況。

那就是由朝廷與天子出面,制定最低與最高收購價格,從而保障農民們活下去的權力!

農民們的日常生活需要錢,可在那些糧食商人的壓價之下,糧食卻賣不上價格。

表面上看,這是所謂是經濟活動。可實際上王霄很清楚,這是在挖大漢的墻角。

這樣子挖上個一二百年,當大漢的百姓們幾乎都失去了土地活不下去的時候,那大漢也到了完蛋的時候。

為了對付那些糧商,王霄並沒有對他們動刀子,而是直接在價格上來個釜底抽薪。

王霄弄出來的這個東西,當然不是什麽來自於後世的先進技術。

實際上早在戰國時期,魏國的李悝就已經用了‘平糴論’,作用就是保證糧食價格穩定,用來保障農民的基本生活。

“回陛下話。”朱買臣贊嘆的說“桑弘羊雖然年少,可卻是極為有才。各方面事情都制定的極為詳細,各方面的事情已經準備的非常妥當。”

桑弘羊是小豬的顧命大臣,最後被霍光幹掉。

他雖然官職不算很高,可能力卻是極為出眾,尤其是在經濟方面。

像是算緡、告緡、鹽鐵官營、均輸、平準、幣制改革、酒榷等經濟政策都是出自於他之手。

可以說,小豬能夠長期維持高強度的戰爭,根基就在於桑弘羊能夠為他弄來錢。

歷史上他十三歲的時候就入宮擔任侍中,也就是皇帝的秘書。原因則是因為其精於算學。

因為太過年輕,所以雖然做事的是桑弘羊,不過表面上的領頭人卻是朱買臣。

王霄翻看了一番桑弘羊所寫的有關平準的計劃方案,對此表示滿意。

古人的智慧其實並不比現代人差多少,像是谷賤傷農這種事情,人家早就知道了要如何應對。

只不過是因為部分人利欲熏心,沒辦法一直執行下去罷了。

放下文案,王霄出聲詢問“有沒有人說什麽‘與民爭利’的?”

與民爭利這個詞,在華夏古代經常會出現。

表面上看上去好似站在道德制高點上,為民請命一般高尚。可背後的事情,卻是極為齷齪。

這裏的民,那可不是什麽普通老百姓。而是糧商,鹽商,酒商等等這些有錢的大商人。

大頭巾們用冠冕堂皇的話語,將原本官營的商品拉出來給那些大商人們去私營。把保護農民利益的平準取消,讓糧食商人可以肆無忌憚的盤剝百姓。

很自然的,那些大商人們也會極力回報這些大頭巾。

甚至可以說,自從儒家上位之後,許多大頭巾本就是出自於大商賈之家,或者是被從小贊助一路青雲直上到朝堂的。

打著為民請命的旗號,大商家們與大頭巾們互相結合互相幫助,宛如吸血鬼一般敲骨吸髓的把真正的民,都給逼上絕路與死路。

最後的結果,歷史書上寫的明明白白,隨便翻翻看就知道了。

活不下去的農民起義之後,那些大商人與大頭巾們搖頭一變,就成了新朝的人,之後循環再循環。

哪怕是異族入侵也不耽誤他們發財,跪下就是了。

所以王霄早就下定決心,有哪個敢出頭搞什麽為民請命,立馬就抓起來送往礦山去開礦去。

“自然是有的。”

朱買臣又拿出了一份名單遞給王霄,上面寫著許多人的名字“主要是一些糧商,還有一些是……”

王霄仔細看完名單之後,把名單甩了回去“交給張湯仔細查詢,確有其事的直接發配少府礦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