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第3/3頁)

趙姬和嬴政,在秦國人,在呂不韋眼裏沒那麽重要。想要他們重視身在趙國的自己和嬴政,就得另想法子,不得不做一些改變歷史走向的事情。

呂不韋娶趙維楨本意是為了掩人耳目,婚後一日就連夜跑路,算是間接“逼”死了原身,就憑這點趙維楨也不可能輕易地原諒他。

但趙維楨可以和他做生意。

給呂不韋什麽“貨物”,能讓他,乃至秦國不把他們當棄子,重視起來呢?

別的穿越者都搞什麽造玻璃、造火藥,趙維楨一個文科生是不太可能帶領大秦跑步進入工業時代了。

但在先秦,也用不到這麽誇張。

有一件事趙維楨可以做,並且能夠讓秦軍的戰鬥能力一躍千裏——

她可以把後世的馬具草圖畫給呂不韋。

先秦時代步兵為主,原因在於這個年代的騎兵並不如未來那麽好使。

因為這個時代沒有馬鐙和馬鞍,在馬背上並不能坐穩,只能起到突襲、射擊作用。但凡沖鋒速度快,很容易為敵人帶下馬去,所以揮刀、射箭,必須勒停馬匹,原地戰鬥。

並且,先秦時代也沒有馬蹄鐵。

馬蹄僅一層角質層起到與地面摩擦緩沖作用,因而戰馬在戰爭中消耗極快。各個騎兵恨不得要把戰馬當寶馬保養呵護,免得一個不甚就腳底受傷。

這就完全失去了戰馬在戰鬥時的作用。

馬鐙、馬鞍與馬蹄鐵三樣事物的出現,可謂徹底改變了古代戰爭。

有了馬鐙與馬鞍,騎兵可以解放雙手,徹底與戰馬融為一體,沖鋒陷陣時不用勒停馬匹,騎兵才有重裝上陣的可能,使得歐洲中世紀的重騎兵得以橫掃平原;有馬蹄鐵,戰馬的四腳得到保護,也增加了與地面的摩擦,鐵木真的鐵騎才占據了大半歐亞大陸。

想到這兒,她便有了底氣。

在戰國末期,鐵器已經逐步開始取代青銅器。《史記·貨殖列傳》中有記載:“巴蜀亦沃野,地饒卮、姜、丹沙、石、銅、鐵、竹、木之器。”

秦惠文王時期,策略由“東出”改“南下”,司馬錯征伐巴、蜀,為的就是這遠離中原的大後方的鹽鐵、人力與糧食倉庫。

趙維楨記得,在三峽地區周邊,挖掘出東周文物中不乏鐵器,既有兵器,也有農具,可見在戰國末年,以鐵礦制造馬蹄鐵綽綽有余。

而且她記性很好,趙維楨清晰記得博物館展出的元明代古物的樣式。

就這放到先秦來,不得給讓秦國上下都對呂不韋刮目相看麽?

她越想越開心:萬一秦國重視起來,就能讓小嬴政早日歸秦了呢!

“呂不韋確有誠意。”

趙維楨笑眯眯地說:“以後就不喊他龜孫了。”

魏興大喜:“夫人啊,這確實不太合適,好歹也是——”

趙維楨:“升一輩,龜兒子吧。”

魏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