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五十九(第3/4頁)

“小工具?”

蕩威微微一愣,下意識反駁道:“可是夫人,這插秧、撒種,也就是一彎腰一低頭的事情,收獲更是揮舞鐮刀那麽簡單,再怎麽用工具,還能用到哪裏去?”

負責制造工具的秦央頓時不樂意了:“蕩威,你這話我不愛聽,沒曲轅犁之前,那犁地不也是必須用人用牛去拉?現在呢?”

蕩威仔細一想,也是。

不是孟隗夫人巧思,誰能想到犁地可以不用牛也很省力氣,誰又能想到連推磨都可以不用人力與牲畜?

他頓時期待道:“夫人可是有什麽新法子?”

趙維楨淺笑吟吟:“也不是什麽有玄機的東西,還請諸位來看看。”

說著她一擡手,把幾位技術人員請到工坊內。

魏興早就把她事先畫出來的帛書鋪在了工作台上。

要說搬出現代的播種機和收割機不現實,但借用一下“未來”的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總還是可以的!

為了今日與農家子弟會面,趙維楨可是趴在長案前冥思苦想了好幾天,才把穿越之前在博物館裏見過的舊農具都根據記憶畫了出來。

勞動人民聰明的很,他們也許不如世家儒生們有文化,但也知道該借用什麽樣的工具,去省下力氣。

說播種?

種植水道有秧馬,不過是個簡單的小凳子,卻可以讓農民插秧拔秧時不用彎腰受累,連蘇軾都為此做過詩歌。

即使是旱地也不怕,西漢趙過發明耬車,麥子、豆子乃至高粱,都可借此播種。一台耬車,借用牲畜前拉,一次性能種下三排種子,就相當於人力的三倍。

再說收割,還有麥釤、麥綽和麥籠三件套,在元代《農書》中已有記載。三件套於收割、聚攏與盛裝一氣呵成,可比用鐮刀慢慢去收割要快了不知道多少。

重點是這些工具,從制作技術上並不麻煩,大多數都是木制或者藤編,用至金屬的零件都少用到。

問題在於,趙維楨雖然記性非常好,但也做不到看一眼就能把所有工具的打造與編織方法都記下來。

這就需要工匠與農人一起幫忙鉆研調試了。

而當蕩威拿起帛書一看,他猛然亮起的雙眼就告訴趙維楨,找他來是對的。

即使北地很少種植水稻,可蕩威看到趙維楨繪制的秧馬時,仍然是激動地一拍腦門。

“是啊!”

蕩威揚起聲音:“插秧時費時費力,特別是得彎下腰,多少農人因此勞苦一輩子,到了中年身體就受不了。站著廢腰,坐著不就行了麽!”

趙維楨笑著附和道:“可不是?我平時在學堂教課,光是附身去指點學童課業都受不了,就別說下地幹活一整天。”

“夫人真是心善仁慈。”

蕩威樂得合不攏嘴,稱贊起趙維楨來更是不遺余力:“能如此心系百姓,說夫人是天上派來下來的仙女我都信了!”

說完他繼續往後看。

剩下的諸如耬車、麥釤一類,一眼看不懂如何使用的,在趙維楨的介紹下,蕩威憑借自己對務農的豐富經驗,也是很快就理解。

幾名農家子弟,喜得恨不得原地蹦高。

“秦央。”蕩威催促道:“你可得抓緊把這些農具做出來,這樣我們才能好生調試修改呀!”

秦央哭笑不得:“你再著急,我也得用手用腳給你做出來不是?而且——”

蕩威:“可有麻煩?”

秦央看也不看著急上火的農家子弟,轉而拿起耬車的圖紙。

“孟隗夫人。”秦央指著耬車的一處關節:“這裏可是故意反著來的?”

“呃……”

趙維楨不由得心虛:她也記不清了!

只是看博物館時記下來,趙維楨對機械和物理方面一竅不通,更不知道如何制造。

如果秦央看出來是反了,那八成是她畫反了。

“钜子若是覺得哪裏不對勁,可先根據過往經驗來。”趙維楨說:“我只是根據想法圇吞著畫,只能做提示用,千萬別事事參考。而且也不止這一處呢,還有好幾處,我都拿不準。”

“勞煩夫人為我指出來。”

“好。”

趙維楨當即擡手,指向帛書中的幾個位置:“這裏、這裏,還有那邊,我都是畫了個大概。”

秦央趕忙記下:“我知道了,這就——”

後面的話,隨著秦央的視線觸及趙維楨袖中露出的金鐲時戛然而止。

秦央呼吸一頓:“夫人你這鐲子……”

趙維楨一愣:“鐲子怎麽了,可是有問題?”

不至於吧,這是呂不韋送的,他還能送什麽奇怪東西不成?

秦央:“看著好貴啊。”

趙維楨:“……”

先秦時期人人尚玉,很少有人會佩戴金鐲。而且趙維楨這腕子上的鐲子,看起來還是純金的,這麽從袖中露出明晃晃一角,簡直要閃瞎秦央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