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第十五枝紅蓮(十)(第3/4頁)

朝廷撥出了糧款與餉銀,梨花則在京中和太子妃一起進行募捐,有太子帶頭,勛貴人家都或多或少的出了銀子,梨花又將自己名下的財產換作糧食、被褥、棉襖……還有就是組織皇莊上的農業人才,等待天災結束,趕赴南方進行種植指導,希望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種出能夠撐到明年的糧食。

這是她跟夫君的約定,梨花不想做只躲在他身後的柔弱姑娘,她想跟他一起分擔一起承受。

皇帝得知後輕嘆,感慨當初即便是為十一選了勛貴之女,怕是也不及梨花出色了。

他將兒子孝順自己的那份銀子,還有私庫也都捐了出來,於是朝廷的賑災糧款到了之後,由梨花所組織的車隊也徐徐趕到,她牢記謝隱的話,除卻糧食棉襖,還需要藥材以及醫用酒精。

十一皇子府名下的酒坊已經制作出了高純度白酒,這些都被梨花裝上了車。

而到達災區的謝隱最先做的便是轉移災民,搜尋幸存者並且對受傷災民進行救治,同時登記他們的戶籍人口以及家中財產數目,值得慶幸的是在他到了災區後,只下了三天,大雪便停了,融雪掃雪工作輕松許多,進展也快。

官軍人手不夠,便以工代賑,謝隱還設立了專門的宣傳部,雇傭機靈的小孩子四處宣揚救災事宜,全是積極向上的正能量,表明皇恩浩蕩,皇上恨不能親身所至,所以派了自己的兒子前來與他們共進退,大家只要一起投入到救災中來,便有望重建家園。

在這種時候,皇帝的話就是聖旨,就是主心骨,而且謝隱到來後,災區的轉變肉眼可見。

他可比任何人活得都久,也知道該怎樣做。

有些不良商賈借機將糧食漲價大發國難財,謝隱將他們一一整治,又鼓勵了表揚了那些在危難時機掏出銀錢糧食賑災的仁商,並為他們立碑紀念,還表明待他回京,會向皇上為他們請賞。

災民、官兵、商人……所有人都無比認可這位十一皇子,老辣的人亦搖頭感慨,十一皇子太會做人,事事滴水不漏,怪不得皇帝最喜歡這個兒子呢!

然而面對著大雪融化後已經徹底死去的莊稼,許多老農還是悲從中來,嚎啕大哭。

這時,梨花帶著皇莊上受過培訓的農業人才趕到,不僅如此,她還帶來了很多種子,都是謝隱幾經挑選留下的良種,前面淘汰過好幾代,種出來的糧食產量絕對不低。

民以食為天,百姓們第一次感受到有朝廷在、有皇上在,他們的日子就還能過下去。

南方向來富庶,雪災雖使得他們大傷元氣,但恢復起來也很快,災後防疫工作有謝隱在,做得也非常到位,買賣人口的行為,他念在時代所限與情況危急,並未嚴懲,只希望能夠教化民智,日後的孩子,不必再成為這樣的大人。

經此一事。那些嘲諷十一皇子兩口子只會養豬種菜的人紛紛閉了嘴,再見到人家,竟有些自慚形穢之感,謝隱與梨花不在意這些,他們做的都是自己認為正確的事,無需贊美,也不畏懼詆毀。

人與人的感情需要維系,謝隱表現出了這樣強的能力,哪怕太子對他沒有變化,也會有效忠太子的人感到憂慮,怕他哪一天生出異心,太子無法與之抗衡,謝隱幹脆利落地向父兄提出了開辦學校的申請,表面上是想要教化民智,其實皇帝跟太子都明白,他是想表示自己不會與太子為敵,永遠不會覬覦那個位置。

太子常常為弟弟所感動,這一回是真的哭的不成樣子,他跟謝隱發誓,無論日後怎樣變化,他們兄弟之間的情誼都一如既往。

是的,無論日後怎樣變化,是否會變化,在這一刻,謝隱都是相信太子的。

謝隱的態度影響到了皇帝,又過了些年,他直接禪位給了太子,搬去了謝隱開辦的學校,還當起了榮譽老師,時不時給學生們講講課,同時也和皇後和解,不再為難彼此。

太子同樣受謝隱影響,他在登基後,並沒有如群臣所期許的那樣廣納後宮,除了當初跟在東宮的兩位良娣外,便只有太子妃一人,兩位良娣膝下始終無所出,太子在詢問了她們的意見後,竟大膽將她們放出宮去,還給她們安排了新的身份。

沒有那麽多的女人,便不會有太多同父異母的孩子,太子與太子妃僅有一個小皇孫,後宮中風平浪靜,什麽麻煩事兒都沒有,太子恍然大悟,都說娶妻娶賢,應當是嫁夫嫁賢才是!夫君端正態度,便家風清正,無有爭端。

皇帝的態度左右著臣民們的態度,漸漸地,三妻四妾者遭人口舌,許多未出閣的女兒家要選夫君,也都選那一心一意不納妾的,尋常人家疼愛兒女,求家和萬事興,同樣支持一夫一妻,由此而去,蔚然成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