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一更

倭倫從前就知道誠親王做事雷厲風行,當初整頓內務府時便打了所有人一個措手不及,到了山西,也仍舊如此。

他上午從蒲州府趕到太原府,下午就跟著誠親王一行又趕回蒲州府。

沒辦法,山西情況如此之復雜,誠親王來之前他一直窩在蒲州,數度前往深山,說是勸百姓歸家,實際上就是為了躲人,躲那些大大小小前來拜訪的官員。

一是避免這些人求情,二是他不想從任何人嘴裏聽見溫保和太子的關系,正所謂不知者無罪,誠親王要如何查案是誠親王的事兒,就算是把太子揪出來,也與他無關。

他可是從頭到尾都沒有提過有關太子的半個字,為了防止某些人跑到他跟前來借著太子的名義尋庇護,最好的方法就是跟誠親王待一起,讓那些人找不到空子來尋他。

胤祉安排人在山下分別架起十幾口大鍋,裏面熬上粥,又命從太原府帶來的嗩呐匠吹起嗩呐,嗩呐停歇時,每一口鍋前都有人喊話。

“朝廷免費施粥,湊足十個人,便可退還今年多交的錢糧,山西巡撫溫保已被捉拿歸案,鄉親們都趕緊回來吧,誠親王抓貪官來了,有冤屈的都說出來,被盤剝了錢的咱們都討回來……”

沒有人願意在深山裏頭躲躲藏藏的過日子,若不是被逼到活不下去了,誰又會拋家舍業藏山裏頭去。

山裏的日子可不好過,沒房子沒地,路難走水難尋,大多數人連糧食都沒有,只能用野草野果來果腹,鹽也斷頓很久了,吃不到鹽,身體軟塌塌的沒有力氣,也沒有精神……

在此之前,藏在深山裏的百姓還真沒幾個人知道原來的山西巡撫已經被抓了,更不知道新到任的巡撫到蒲州府一個月了,光是這山裏就來了不下十次。

鍋裏的粥還未煮熟,便陸陸續續有百姓從山裏頭出來,甚少有一個人的,大家都是幾十上百人湊在一起,可能是一個家族,也可能是一個村落,相互攙扶著往前走。

骨瘦嶙峋,衣服臟亂,不少人打著赤腳,頂著亂糟糟的頭發,眼睛裏透著渴望和懼怕,甚至有些人連頭都不敢擡。

胤祉背過身去,抹了把眼淚,太平世道的百姓被磋磨至此,比他上輩子在電視上看到的非洲難民還要淒慘,看別國的人受苦受難,他只是同情,可是看到自己民族的人過這樣的生活,胤祉頭一次生出一股想要殺人的沖動,甚至想把皇阿瑪拽來瞧瞧這些人,君王得多無能,才能讓治下的百姓被折磨成這樣。

前段時間各地湧現出來的歌功頌德之聲,如今想來更是諷刺。

天色漸漸變暗,胤祉命人點起火把,喝過粥的人以村為單位一一進行登記,選舉出一位負責人,既要約束安排已有的人,還要去登記點認領本村的人。

嗩呐和呼喊聲一直未停,但這裏的群山實在是太多太深了,一直到現在,仍舊有人不斷的從山的各個方向走出來。

胤祉幹脆讓人聯系到他的商隊,買了一堆煙火過來,等夜色完全黑下來,便不斷的點燃煙火,希望能被深山裏的人看到,知道這個方向有人,只要往這個方向移動到一定的距離,就能聽見他們喊話。

胤祉只在這裏守了一晚上,第二天便開始帶隊安置百姓,從目前登記人數最多的村落開始,剩下的人仍舊留在原地,繼續喊話放粥,等未歸之人。

退還去年上交衙門的錢糧,把人送回原來的村子,鼓勵大家積極檢舉,村裏、縣裏、府裏有無貪贓枉法、仗勢欺人之輩,官員也好,小吏也罷,又或者是豪強大戶、地主老財,檢舉之後便立刻啟動調查,只要查實了,便依法處理。

胤祉單是安置第一個村落,就花了整整半個月的時間。

蒲州府十多名官員和三十多名小吏被抓,其中有一半的人被抄了家,另一半的人要根據隨時補充的贓物名單交罰銀。

那些巧取豪奪而來明顯價值不對等的契約書也推翻,那種不到一兩銀子就買一畝地的,只要買方同意,就能還銀子重新拿回地契,高利貸通通不作數,非但如此,放貸之人還要受懲處,因高利貸而賣身為奴的人,自然也要被除掉奴籍……

胤祉在這件事情上有著極大的耐心,他不怕麻煩,只要有檢舉的,就安排人去查,老虎要收拾,蒼蠅也要拍。

還將他在府城兩個鋪子的地址告知百姓,日後就算是他不在山西,碰到違法亂紀之事也可以讓鋪子裏的人寫信遞往京城。

除了就寢和如廁,其他時間幾乎同誠親王寸步不離的新任巡撫大人倭倫,整個都快瘋掉了,快被誠親王給逼瘋了。

莫說本朝,翻一翻史書,也沒見有哪個人是如此肅清官場的,就像過篩子一般,連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要管。

而且下手也太狠了,讓誠親王一直這麽查下去,山西境內還有幾個能留下的官員,怕是九成以上的官吏都要被換個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