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二更

為了今日的彈劾,太子和索額圖已經準備多日了,民間的那些議論之聲只是鋪墊,真正的戰場還在朝堂。

萬歲爺要擡舉誠親王的意圖太過明顯,當年擡舉直郡王與太子相爭,可直郡王畢竟占了長,又有明珠相幫。

誠親王有什麽,一個用方子換來的鐵帽子親王,還是那讓人畏之如虎的活閻王之命。

直郡王當年好歹知道經營名聲,誠親王卻從來都是不管不顧的。

萬歲爺若想要擡舉誠親王到可以與太子相爭的程度,那可比當年擡舉直郡王費勁多了。

當年再怎麽擡舉直郡王,一沒有給爵位,爵位是去年才封的,二也沒有特意擡舉惠妃,惠妃的四妃之位那是靠肚子爭氣得來的。

可是輪到誠親王,這位在山西做事顧頭不顧腚的,萬歲爺不光要在京城給誠親王善後,還為了擡舉誠親王,升了榮妃為榮貴妃,這是當年惠妃母子都沒辦到的事情。

索額圖也好,太子也罷,在榮妃被升為榮貴妃後,不管誠親王表現的再怎麽不靠譜,也將其視為大敵。

今日,萬歲爺能為了擡高誠親王的地位而封榮妃為榮貴妃,將來誠親王仍舊不能在朝堂上與太子達成平衡,焉不知萬歲爺會不會再為了擡舉誠親王而將榮貴妃變成下一任皇後。

從前萬歲爺擡舉直郡王,給的東西大都是虛的,出巡時帶在身邊,有事沒事誇幾句,賞賜些物件,安排到戰場上去立軍功……

可到了誠親王這裏,萬歲爺給的就太實在了,誠親王不過是跟著萬歲爺去戰場上溜達了一圈,都未曾正面迎敵,也不曾指揮戰鬥,一個貴妃之位就這麽輕飄飄地給了。

聖旨剛下的那幾日,索額圖急得牙床都腫了,他不是不能明白萬歲爺的意圖,他和太子都清楚,萬歲爺不希望他們這一方做大,朝堂上起碼要有兩撥人馬達成平衡才行,這便是萬歲爺要擡舉誠親王的原因。

但憑什麽呢,一國之儲君憑什麽要和普普通通的皇阿哥相爭,誠親王對太子不臣,幾次三番在折子中狀告太子,使得太子名聲受累,身邊的侍人也被換了大半,此仇不報,滿朝文武要如何看待太子。

因此,就算是惹萬歲爺不喜,他們這次也要將誠親王拽下來,使其在朝堂和民間的名聲都臭不可聞,讓萬歲爺將來想擡舉都沒法擡舉。

大朝會開始之前,索額圖已經把一切都安排好了,只要扳倒了誠親王,萬歲爺便很難再從剩下的皇阿哥裏挑出一個能和太子相爭的了,而誠親王倒了,一切都會恢復從前,無論是內務府,還是戶部,都將重新走上正軌。

但讓索額圖始料不及的是,誠親王作為今日這場大戲的主角,居然沒來。

他和太子不能看到誠親王暴怒無能的樣子了,倒還真有幾分可惜,不過無論誠親王來不來,結局都是一樣的。

有資格參加朝會的人並不多,京官只有正三品以上的才能參加朝會,除了官員,還有一部分被授予議政權的王公,以及被允許上朝參政的皇阿哥們。

康熙知道今日會有人向老三發難,正好他也想看看太子如今到底能動用多少人。

已經滅亡的前朝,一個不知真假的朱三太子,便能引得一波又一波的人反清復明,可見在漢人心中,‘太子’的號召力有多強大。

他當年選擇立太子,便是看重了‘太子’這一位置在漢人心中的重要性,有了名正言順的繼承人,朝堂便會更為穩固。

但大清不是大明,大清朝的朝會上站著一半以上的滿人,對滿人來說,‘太子’還是個新鮮東西,不會像漢人那樣重視。

康熙既希望太子手中能用的人夠多,又不希望太多。

抱著一探究竟的想法,康熙自然不會在頭幾位大臣出來彈劾老三時便出言,他一直不表態,等著太子安排的人陸續站出來。

“臣彈劾誠親王在山西暴戾恣睢,動輒殺人,惹得民間怨聲載道,此為山西數百名鄉紳的聯名上書,列數誠親王十大罪狀,還請皇上過目。”

“臣彈劾誠親王殘暴不仁,殺人如麻,九個月間在山西殺人上千,使得山西百姓人人惶恐、夜不敢眠,範氏、王氏、孫氏等傳承上百年的世族因畏懼誠親王暴行,而舉族遷出故土。”

“誠親王嗜殺成性,民間百姓畏之如虎,小兒聞名止啼。若不嚴懲誠親王以正視聽,誠恐再度發生民變。”

“誠親王在山西排除異己,大量捕殺官吏,又以人手不夠為名向民間招收小吏,實則是在其中安插人手,以控制山西政務,此舉若不是嚴懲,大清地方官員安敢入眠。”

“江南士子聽聞山西之事,聯名上表請願。”

……

一個,兩個,三個……康熙耐心的在上頭數著,站出來彈劾老三的官員居然占到了四分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