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一更

“都起來吧,關於誠親王在山西肅清吏治一事,朕以為應該沒有人比山西的百姓更有發言權。”

康熙對小九、老大和太子的話強勢裝聾,就當是沒聽見。

太子黨動作頻頻,他又怎麽可能什麽準備都沒有。

梁九功領頭,端著托盤從一旁走進來,後面跟著三十人,個個都端著托盤,托盤之上放著一把大傘——萬民傘。

三十一把萬民傘,要知道山西的總人口數還不到六十萬。

這些萬民傘雖是由他授意,讓倭倫代為組織的,可並非強制,他不過是讓倭倫備足兩三把萬民傘即可,可山西百姓在幾乎沒有鄉紳組織的情況下,三天之內送了二十多把萬民傘到巡撫衙門,這三十一把萬民傘,只有四把是倭倫帶頭組織的。

每一把萬民傘上,都綴有很多小布條,小布條上寫著贈送之人的名字,認字之人會親自寫下,不認字的則由旁人代寫,但會在上面按上手印。

萬民傘是很難做假的,更不要說此事老三並不知情。

短短三天之內,三十一把萬民傘,只要將這些傘拿出來,民間那些有關於老三的流言便可不攻而破,也能堵住這些官員們的嘴。

這大殿上的人有幾個收過萬民傘,收過的人又只收了幾把。

托盤上放著的可是山西一大半百姓對老三的支持,三十一萬人的支持。

三十一把萬民傘被撐開的時候,整個太和殿都顯得擁擠了,群臣站在高大的萬民傘下,被一層層布條遮住眼簾。

全都撐開的萬民傘,比合著被放起來的時候更讓人震撼。

康熙頭一次懷疑自己的為政舉措,自清軍入關起,滿漢之間便沖突不斷,直至今日,民間的反清復明之聲仍舊未絕。

他雖為帝王,可自登基起便如履薄冰,漢人太多,滿人太少。漢族有句話,‘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他一方面向百姓施恩,希望這些人能安分,另一方面也在防備漢人。

但老三在山西待了不過九個月,但卻使得百姓歸心,雖然得罪了當地的大族和鄉紳們,可是跟三十一萬人的民心比起來,那又算得了什麽呢。

連早就見過萬民傘的康熙坐在上首都覺得震撼,更何況是其他人。

太子遙望皇阿瑪,他得臣心,老三得民心,皇阿瑪是又在他和老三之間找到平衡了嗎。

三十一把萬民傘,若老三在山西振臂一呼,立刻就能占省為王,不,也不一定,百姓赤手空拳,如何能跟朝廷的軍隊相比呢。

而且庶民愚昧,小恩小惠即可收買,三十一萬民心,又能有多難得呢。

不過這萬民傘一出,他和索額圖準備了半年的攻勢便被破解了,難怪老三能安心在府裏頭養傷,連大朝會都不來,原來是早有準備。

太子滿心疲憊,失去了這次機會,老三有皇阿瑪護著,日後想要再收拾可就不容易了,他實在是厭倦了被皇阿瑪平衡來平衡去的日子。

直郡王滿心驕傲,瞧瞧,這便是民心所向,任由其他人再怎麽潑汙水,都比不上山西百姓的民心。

這些個官員,要麽是包含私心,要麽就是眼拙,就沒幾個人瞧得出老三才是那個有大格局之人。

不像他,早兩年就看好了老三。

納蘭明珠仔細瞧過他面前的這把萬民傘之後,又不著痕跡的打量了一番萬歲爺的表情,還好這上面皆是尋常百姓的名字,連舉人都不見幾個。

太子和索額圖還真是幫了他們大忙,居然搞出一份山西數百鄉紳聯名的告狀書,一百個百姓也比不上一個鄉紳說話管用,而且鄉紳遍布,是能直接管到尋常百姓的人,鄉紳不服誠親王,單是尋常百姓信服。

嘖嘖嘖,既挽救了誠親王的名聲,為誠親王擋了這次的災禍,同時向所有人展示了誠親王在山西這九個月內的成果,還不被萬歲爺猜忌。

這一環扣一環,他甚至都懷疑那份鄉紳聯名的告狀書便有誠親王自己的手筆。

若非如此的話,那就只剩下兩種可能了,要麽誠親王提前猜到了太子和索額圖會有此舉,比算命先生還神奇,要麽就是誠親王運氣夠好,陰差陽錯、誤打誤撞贏了太子一局。

跟後兩者比起來,還是前者的可能性更大吧。

不愧是誠親王,智勇無雙。

四阿哥輕輕壓下想要上揚的唇角,頭一次萌生了退意,太子既然不信任他,他又何必追隨太子,還不如像三哥這樣踏踏實實的做些實事,像大哥和小九這樣活得坦蕩蕩。

五阿哥這會兒腦子裏浮現出的是三哥昨日的樣子,難怪瘦了那麽多,萬民傘哪是那麽好得的,三哥雖然喜歡躲懶,可性子最較真不過了,又憐惜弱小。

皇阿瑪也就只有把三哥放到山西,才能讓山西百姓重見朗朗晴天。

朝臣們分布在三十一把萬民傘之間,被傘上密密麻麻的小布條遮擋住了視線,不然定是能瞧見九阿哥這幅鼻孔朝天的模樣,很不幸,索額圖因為離得近所以瞧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