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一更

該吹捧的吹捧了,該免的免了,接下來方才進入主題。

胤祉直接將老十和十一放到吏部,吏部作為六部之首,從前還從未有過皇阿哥坐鎮,昨日十二個六部尚書少了七個,但吏部的兩位尚書都避過了一劫。

根據規定,各部的尚書有兩位,滿漢各一人,吏部的滿族尚書是老熟人了——富察馬武,大學士馬齊的弟弟,曾跟著胤祉一同主持永定河改道。

漢族尚書則是李光地,皇阿瑪的心腹愛臣,勉強也能算是熟人。

李光地雖然去年才被調入京城升為吏部尚書,可之前做的是直隸巡撫,直隸省,即京城周邊的府、州、縣,離京城是再近不過了。

更重要的是,昔日主持永定河改道時,永定河在直隸省的部分是改道的重中之重,當時作為直隸巡撫的李光地多次親赴施工現場,自然和當時主持改道的胤祉少不了接觸。

用靳輔老先生的話來說,李光地在治水上是有幾分本領的。

除了有幾分治水的能耐,李光地還是個有著清廉之名的官員。

胤祉從前便很是欣賞這位大人,不過李光地和馬武比起來,還是後者更容易拉攏,畢竟李光地剛過四十歲就能官居從一品吏部尚書,除了自己有能耐,皇阿瑪的看重也是少不了的,畢竟漢臣太多,可朝堂上留給漢臣的位置卻是有數的。

一個深得皇阿瑪信賴的臣子,不太好下手,而且吏部也不止一位尚書,馬武兄弟雖然一直都是中立派,可同他們這一派走的還是比較近的,甚至廢太子在時,馬齊就曾經公開在朝堂上為誠親王說過話。

如今把老十和十一放在吏部,便打算聯合馬武一起迅速掌控吏部,只有控制住吏部,才好進一步控制朝堂。

尚書不在胤祉的任免範圍之內,像刑部這種兩個尚書都沒了的,也只能暫時提拔一位右侍郎,和唯一避過一劫的左侍郎一起輔佐九阿哥代行尚書之責。

像鰲拜之孫達福,就直接被越級提拔為工部右侍郎,工部沒了一位尚書和兩位侍郎,新任的左侍郎是從戶部調派來的張廷玉。

新任的官員們,前頭都放著‘代理’二字,只是哪怕有這兩個字在,其中幾個人的提拔速度也快到讓眾人瞠目結舌。

達福算是其中之一,從五品員外郎到從二品侍郎,直接越了五級,論資歷達福早就到了,只是礙於鰲拜之孫的身份,所以才會在從五品的位置上蹉跎那麽多年。

張廷玉,從四品一下子越級提拔到從二品,要知道這位步入仕途的時間還不到五年,萬歲爺屢屢提拔,才讓張廷玉可以官居從四品,到了誠親王這兒,已經不能算是提拔了,和捧人有什麽區別。

同樣被越三級提拔的還有年羹堯和汪繹,只是因為起點沒有張廷玉高,才顯得沒那麽誇張。

康熙三十七年的那一屆進士,留在京城的大半都得到了提拔。

除此之外,被提上來的有中立派的人,也有幾個曾是廢太子一黨的人,如瓜爾佳達福一樣坐了多年冷板凳的也有。

縫縫補補,讓各個部門勉強可以支應起來,能不能脫掉代理的帽子,就看這些被提拔的大人們能不能把握機會了。

今日的大朝會主要有三個議題,一是陣亡撫恤,二是調查廢太子謀逆案,三是各部招收小吏的數量和標準。

這三項其實都是在處理昨日遺留下來的問題。

昨日所有被叛軍所殺的宗親、大臣、士兵、宮人,都算作陣亡,拿到朝堂上來討論的是撫恤的金額和待遇。

五十個月的俸祿作為撫恤金,這一條很快被通過,讓朝臣們議論不斷的是特殊待遇,所有陣亡之人的直系親屬,六到十歲之間的,無論男女,可以有一人直接入小學就讀。

小學,按照誠親王所言,可以算作是一所蒙學,只是這所蒙學由朝廷開辦。

撫恤待遇是小事,這所名為‘小學’的蒙學才是大事。

朝廷目前的官學有國子監、府學、州學、縣學,以入學門檻最低的縣學為例,也需要考取童生功名。

誠親王如今突然要以朝廷的名義在京城開辦蒙學,入學門檻是什麽,官宦子弟,八旗子弟,還是只收皇室宗親?教學先生的標準是什麽,童生、秀才、舉人、還是進士?亦或者是像上書房那樣,由朝廷官員擔任?

涉及到切身利益,由不得眾人刨根問底。

當然,在場的人大都還有一個疑問——萬歲爺知情嗎?

所謂小學,總該不會是誠親王用來收攬人心的手段吧。

胤祉在京城有三個莊子,京城以外還有十數個,而每一個莊子上都建有小學,不對外招生,學生全是莊子裏的農戶。

幼兒園建立之後,胤祉一直都有想建小學的想法,幼兒園是為弘晴建的,為的是弘晴能夠接觸到更多不同出身的同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