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一更

頭兩件都交由朝臣商議,其中廢太子謀逆案是朝臣不敢接手,可並非是他不民主,輪到第三件,胤祉乾綱獨斷了一回。

各部招收小吏的數量直接定為現有小吏的四分之一,招收標準比照內務府、戶部,以及刑部。

內務府和戶部關於小吏的招收標準,還是胤祉當初定下的,至於刑部,從前年開始,老九就開始比照內務府和戶部的標準在刑部招收小吏。

招收小吏的布告,三日之內就要張貼,考試時間卻要推到一個半月後,而且各個部門的考試時間則是要錯開來,由各部自己選定日期,內閣負責統籌協調。

一場大朝會,眾人只覺恍在夢中,天變的實在太快了,快的讓人目不暇接,半年前廢太子還如日中天,如今廢太子倒了,連萬歲爺都氣病了,主持大朝會的居然是有著活閻王之名的誠親王。

臨了結束時,依舊是那熟悉的公鴨嗓,喊退朝的還是梁九功,好多人下意識就要行跪拜之禮,看到前面未彎下去的膝蓋,才想起來今日規矩改了,不必三拜九叩,拱手彎腰行禮即可。

實在是新鮮。

打從這一日起,京城的新鮮事兒就沒少過。

先是朝廷各部張貼了招收小吏的布告,不限出身是重點,考試科目有二:算學、律令。

緊跟著京城最大的書肆便上新了相關的書籍——《算學基礎》、《大清律令大全》、《算學三百道》、《律令知識小結》、《小吏招收模擬題》、《小吏真題演練》……

都是在莊子上所建的那些小學的課本、習題冊和試卷,如今改改名字可以直接拿來用。

除去顯赫富貴人家,除去八旗,除去科舉取士的讀書人,京城認字的青年和少年,大都沸騰起來了,當然盡管布告上未限制性別,眾人也都默認了招收的是男性。

買書、背題、刷題。

只要認字,便能背誦律令,要看懂《算學基礎》也不難,上面的題目由易到難,有例題,有講解,有習題。

一時之間,洛陽紙貴。

而朝堂上,關於公辦小學的章程還沒有定下來,問題主要出在禮部。

無論誰上折子,禮部的人都能挑出數條毛病。

只面向皇室宗親,被批評阿諛奉承。

只面向官宦子弟,被批評是第二個國子監,沒有建立的意義。

面向京城百姓,被批評不切實際。

……

總之,怎麽樣都不行,雞蛋裏都能挑出骨頭來。

少了一位尚書,又新換了左侍郎的禮部,難得有像這樣上下齊心的時候,擺明了車馬要將公辦小學劃到禮部名下。

等公辦小學各項章程都定下來,正式開建的時候再動手摘果子,難度大不說,就算是摘到了,禮部在其中的功勞也不會很大,倒不如從一開始就先下手為強。

張英既是內閣的大學士,又兼任禮部尚書,在諸多高位官員當中,張英是出了名的性情溫和,不爭不搶。

這次舉整個禮部之力,非要將公辦小學搶到手,也是讓很多人大跌眼鏡。

這不,工部尚書陳廷敬上奏,先對公辦小學進行選址,工部進行施工,朝堂上繼續討論公辦小學的具體章程,兩不耽誤。

結果話音剛落,就被向來謙和有禮的張英給噴了。

“章程未定,學生人數、出身尚且不知,陳尚書又何必急著選址施工,建大的浪費,建小了難不成要推倒重建?浪費了國庫的錢財,陳尚書倒是不心疼。”

張英仍舊是那副謙和有禮的樣子,只是說出來的話不怎麽好聽。

關於此事,從前上折子的都是小嘍啰,也一直是由禮部的其他官員出面回懟,這還是張英頭一次親自出面。

陳廷敬眉頭緊皺,也沒有想到張英如此不給面子,他工部可沒打算和禮部爭公辦小學,只是誠親王擺明了要大建,規模必然是小不了的,工部提前施工,也是為了節省時間。

畢竟如今活閻王當道,沒人敢在活閻王掌權的時候撈油水,手底下的人比從前好管多了,也比從前有幹勁兒,按照誠親王給工部的新規定,獎金和工程掛鉤,質量合格的情況下,幹的多拿的多。

幹幹凈凈的銀子誰不喜歡,他提前為工部爭取工程,不是理所應當的事情嗎。

張英倒好,這是生怕有人搶了禮部的美差。

“如若禮部不挑刺,這章程早就該定下來了,拖沓了大半個月,都是因為禮部在其中攪事兒,平白浪費大家的時間,也沒見張尚書心疼大家。”

兩位尚書對上,還是從未有過舊怨的兩位尚書,這場面可難得一見。

佟國維挑了挑眉,陳廷敬是塊硬骨頭,老家夥今年都六十多歲了,順治十五年的進士,論資歷比在場的任何人都深,可之所以到現在都只是一個工部尚書,就是因為又臭又硬的脾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