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乞巧節(第2/3頁)

女冠撇了一眼後並沒有多說什麽,只是向他們指引了祈福的方向。

“多謝。”

張九昭帶著孫氏前來上香祈福,遇見故人後,孫氏問道:“大人可是走到哪兒都有目光盯著呢,適才街上,若是沒有妾在旁,恐怕連香囊都要裝不下了吧。”

“夫人又在打趣我了。”張九昭道。

“安陽公主也是可憐,改朝換代,不過短短幾年,幸是女兒身,不幸也是女兒身。”孫氏道,“聽聞先帝朝時,安陽公主還青睞過成德十三年的探花郎。”

孫氏仍記得張九昭是哪一年中的探花郎,那一日傳臚唱名,大殿外的年輕舉子意氣風發。

走馬觀花,以過人才貌,驚艷了整座皇城,尤其是得知探花郎尚未婚配,青年才俊,引閨中女子傾慕。

面對妻子的調侃,張九昭臉色依舊平靜,手緊緊握著孫氏的手,“我與她的關系,旁人不知,難道我家娘子還會不知?”

——紫禁城——

此刻的紫禁城中,因為仁孝張皇後的離世,便仍在為其守喪中,故而停罷一切節日慶賀。

皇帝一直穿著素服,從未更換過,乞巧節這一日,讓他無比追思仁孝先皇後在世時王府內的熱鬧。

紫禁城外有焰火飛向雲霄,炸響於空中,照亮著地面祭祀牛郎織女的男女。

一閃一閃的光亮照進乾清宮大殿,皇帝將手中的奏疏放下,負手走到殿外,擡頭仰望著天上的焰火。

守夜的太監走上前叉手,“皇爺又在思念先皇後殿下了嗎?”

聽著太監王彥的聲音,皇帝用沉默代替回答,王彥便道:“紫禁城諾大,卻沒有一池一湖,還記得在王府時,皇爺每年都會為先皇後殿下放下滿池的蓮燈。”

皇帝只是連連嘆息,依舊不作回答,太監便緊接著又道:“適才有不少大人進出宮,談及了今夜北門外的玄武湖,放了滿湖蓮燈,甚為壯觀,皇爺如此憂思,怕是先皇後殿下在天有靈,也會為之自責的,不如趁此機會出宮遊玩,賞燈散散心。”

皇帝側頭,思索了一會兒後道:“去備車吧。”

“是。”太監叉手應道。

剛入夜不久,離夜禁還有兩個時辰,皇帝乘著一輛普通的馬車離開紫禁城一路北上。

皇帝穿著一件道袍,怕人認出,頭上還特意戴了一頂大帽,以此來遮擋面目,在大帽寬大的帽檐遮擋下,只能看見皇帝粗礦的絡腮胡子,與龐大的身軀,讓人直覺像個力大的武夫。

太監扶著皇帝走下車,平常清冷的玄武湖,在今夜變得無比熱鬧,通情達理的將軍還特意將在此訓練的禁軍調往遠處。

玄武湖附近有不少燈販,價錢不一的售賣著各式各樣的河燈。

太監企圖用這樣的氛圍來解開皇帝的憂傷。但很顯然,皇帝見到眾多男男女女攜手相伴來到湖畔放燈,不禁再次傷感。

皇帝站在湖邊,看著湖中數千盞蓮燈,順著緩緩流動的湖水飄向遠方,而身側,正蹲著一對放河燈的少男少女,大膽的女子,像如意郎君說著自己的情誼,絲毫不做遮掩,“一願郎君千歲,二願妾身常健,三願如同梁上燕,歲歲長相見。”

這讓皇帝羨慕不已,他喃喃自語道:“若你還在,可也會替我許願?”

“爺,蓮燈。”王彥捧來一盞蓮燈。

——順天府——

“給,許願的蓮燈。”趙希言捧著蓮燈,將其點亮。

“殿下信這些嗎?”晉陽公主問道。

“原是不信的……”趙希言道,“因為我娘喜歡。”

“為何?”晉陽公主不解,“是因為先皇後殿下信奉佛法麽。”

趙希言搖頭,“因為有期盼,比什麽都沒有要強,人活著,心中總要帶些光明,就像這盞小小的燭火,即便很微弱,但也在努力散發光芒,順著漫長的河流,頂著狂風,劃破黑暗。”

從趙希言嘴中,晉陽公主不由得再次對仁孝皇後起了敬佩之心,“皇後殿下也是一個極通透、開朗之人。”

說罷,趙希言蹲下身子將河燈送入水中,“願母親在天之靈,可以保佑我與禾兒,平安順遂,也保佑爹爹,身體康健。”

趙希言將河燈輕輕推走,順著流水漂向下遊,“爹爹說母親的離去給他帶來了一生的遺憾,他沒能親口問母親,幾十年的相守,究竟是什麽樣的情感。”

“其實我能感受得到,我娘對於爹爹,遠不止親情。”趙希言又道,“娘許了一輩子的願望,但每次祈禱的都是一樣的。”

“什麽?”

“我與爹爹,平安順遂。”趙希言道。

——

皇帝盯著王彥手裏的燈,伸出手來接過,便想起了自己已有數十年沒有親手放過燈了,他知道張氏喜歡,便每年都命人在河池裏放下數千盞。

就在皇帝在湖畔單膝蹲下將手中蓮燈放入水中時,湖面印著一個熟悉的人影,從他身後略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