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二十萬人的屍體處理起來並不容易。

十五萬大軍的屍體經過火經燃燒後, 還要將骨灰運到遠離水源的地方,挖坑深埋。因為屍體太多,又是露天火化, 難免會出現屍體燃燒不均勻的情況, 有些燒成了灰渣子,有些還剩下骨頭,為了避免出現瘟疫, 在挖坑掩埋的時候, 得一邊往坑裏倒骨灰一邊倒石灰。倒骨灰的大坑都挖了十幾個,分段掩埋,還得留下石碑做標記,以防回頭讓蓋宅子或打井的挖出來。

沐瑾麾下幾萬將士的屍體安葬起來就更費勁了。

他們正常安葬方式只有一種,土葬。橫斷江防線死了四萬多人,女兵營死了八千, 中軍大營的援軍死了六千多人, 趕過來的工程兵也死了將近一千,五萬多具屍體, 全都得挖坑掩埋。

棺材根本打造不過來, 只能用粗麻布裹了,再放進一米多深的坑裏, 坑底鋪上石灰,等屍體放進去以後,還得再灑一層石灰。五萬多具屍體形成的英烈墓地, 每具間隔只有一米,再加上屍坑寬一米, 其密度是相當大的, 隨著腐爛滋生細菌滲透到土壤中, 不能確保會不會鬧出瘟疫來。

畢竟,旁邊還有橫斷江防線大營,相隔幾裏遠,每天跑操都能路過,萬一有問題,會很麻煩。

石灰有沙毒殺菌的作用,相對來說,成本也低,這麽覆蓋上一層再加上深埋,大概率的能避免問題。

立碑,現在是來不及的,只能從臨江郡找來石匠慢慢鑿,反正順利都是按照名單排好的,生前是哪個營的,死後也在哪個營,按照營區分片安葬,這樣將來家屬、戰友們前來祭奠,找起來也方便。

這麽多人死在這裏,要建成英烈墓園,在墓園的入口處會修建一面石墻,在墻上記載下這次戰役,以外戰死者的名字、籍貫、年輕、軍職、所屬隊伍。

沐瑾還讓他們給每個營、每個兵種立一塊雕像。

女兵營的步兵、騎兵、中軍大營、橫斷江防線大營、工程兵都有立碑,工程兵給的造型是揮著鏟子趕赴戰場,大無畏的舍生忘死精神。女兵營的騎兵,騎在馬上,作揮刀縱躍狀,英姿颯爽。

沐瑾見過太多被歷史遺忘的女英雄、女豪傑,他希望在他這裏,她們的名字、功績能夠流傳下去。

大營裏的人忙了將近十天才把戰死者安葬完,剩下的建英烈碑、英烈祠等工程已經招來石匠慢慢進行,征調來的三萬工程兵也已經全部到齊,橫斷江防線軍功曹派人去臨江郡田間地頭買到的糧食也全部運來。

一個郡的余糧,全在這裏了,養十萬大軍綽綽有余。

沐瑾只留了半年的糧食,其余的全部派人給蕭灼華拉回去。

傷亡太慘重,他需要用戰利品去安撫人心。事實上對於他來說,留半年都嫌多,但有備無患嘛,回頭有多了再拉回去就是了。

他打仗走的是以戰養戰路線,賺的是戰爭財,既然出兵,就得讓底下的兵比山匪還兇,比老虎還惡,要越打越強,越打越富,取敵對方豪族的糧食、財物來養自己,不然的話,幾場戰爭就能把他拖垮。

戰爭,一旦打響,那就是生死之爭。

戰場上回收了大量的破甲衣、武器,這些都得運到作坊清洗、拆卸、重新加工之後才能再用,得保證它們拿出來跟新的一樣,招來的工程兵是從隔壁魏郡黑石縣軍械作坊新調的武器,至於甲衣則需要從淮郡調派。

中軍大營原本有十萬大軍,分了五萬去軍工部,甲衣、武器都留下了,用過的,經過送回作坊維修翻新送回到兵部軍械司。

坐鎮後方的是蕭灼華,負責軍械保管、調派的是許瑤,一個是親老婆,一個是親姐姐,沐瑾非常放心,雖然甲衣還沒到,先帶著大軍往廣臨縣趕。

三萬工程兵加上中軍大營和女兵營的兩萬人,又湊出了五萬大軍。

沐瑾很明確地告訴底下的將領,這次出征的目的就是兩個,第一,為了豪族手裏的糧食、財物、土地、人口,第二個就是要把西邊諸郡全占下來。

帶兵打仗,不是搞慈善,上到戰場,他得比別人更兇更狠更惡,才能活得下來。

沐瑾坐在馬車上,想到打南邊要建戰船,想到了炮。

如果展開水戰,炮是最有利的進攻武器,並且,造起來不難。一根炮筒加上底座支架就制成了。炮彈,鐵做的空心球,往裏面塞火藥。他上輩子初中化學的時候,化學老師就教過,硝酸鉀、硫磺、木炭按照七十五、十、十五的比例,就是工業生產的標準火藥,農民買幾袋化肥都能配出來的東西。

可是,一旦水軍用上熱武器,必然會擴散到陸地。

在水裏使用熱武器,頂多誤傷到魚,可要是在攻城戰中用熱武器,那將是災難。

大軍見到炮過來,得往城裏街巷上撤,炮彈追著敵軍打,落到城池的街道上,而炮彈落下有誤差的,再加上爆炸釋放出來的能量,足夠把周圍的房屋全毀了。熱武器的轟擊下,城市化成廢墟或許只需要一天半天,重建卻是漫長的,而對於遭過炮擊的百姓來說,剩下的只有傷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