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慧女勸父(第2/3頁)

蔡邕繼續道:“其三是辦學傳業,廣設學堂,納四方授業儒士傳學……其四是編定章句,令荊楚諸儒改定五經章句,刪劃浮辭,芟除煩重。”

蔡琰感慨而嘆:“聽父親所言,劉氏要在荊楚興學,並非只是隨意說說。”

蔡邕嘆道:“他若是隨意說說,我又何須多慮,直接拒絕了他便是!然就是因為劉景升有此大志,有望在荊楚大興學道,故為父才左右為難……昭姬,你可知道這劉伯瑜代替父求書,最後一則的其五,乃為何?”

蔡琰聰敏,聽蔡邕說到這裏,心中自然有數。

“這其五,說的便是搜書集典吧?”

蔡邕哈哈大笑,道:“正是如此,這父子兩人搜來搜去的,卻是搜到了你阿父的頭上了!不過他信中倒並非言取,而是借!言他劉氏取書抄錄存於學宮後,自當悉數奉還。”

蔡琰站起身,走到桌案邊,替蔡邕倒了一盞清水,遞予其父:“劉景升欲在荊州興學,問父親借書,父親所憂慮者為何?”

蔡邕端著那盞清水,嘴角露出了一絲苦澀。

“昭姬,六代珍藏,萬卷家私,哪裏是說隨意予人便予人的?咱蔡家典藏,你亦知曉,經學、史學、讖緯之學、天文歷法、術數方技、諸子之學無所不包……”

蔡琰聽明白了:“父親舍不得?”

當著女兒的面,蔡邕也不偽裝,坦然地承認:“不錯,為父不舍……我怕那劉氏父子有借無還。”

蔡琰微笑道:“既是不舍得借,父親又何須猶豫呢?拒絕便是了。”

蔡邕苦澀一笑,嘆道:“吾雖不舍,怎奈……唉!怎奈我觀董相國平日之言行,隱隱之中,竟有廢雒陽太學之意……”

饒是一直表現的嫻雅淡靜的蔡琰,聽了這話,俏顏亦變。

“這如何使得?雒陽太學自建武年間起建,至今已有百年多,如何能隨意廢之?這豈非禮樂分崩之舉?”

蔡邕長嘆口氣,慢慢給蔡琰做出解釋。

他大概能猜到董卓的心思……

如今,董卓在雒陽掌政已近一年,在前半年,他也算是友好士人,盡力籠絡,不但為黨錮中受難的士人徹底平反,還提拔了一大批名士為外藩刺史、郡守,示以誠意。

怎奈大漢士人不容他,不論董卓怎樣做,最終都是無用功。

包括司隸在內的各州士族,都集合起來,瘋狂的對他展開進攻——無論是政治上的還是軍事上的。

政治上的進攻,包括這次的司隸士族聯合外州士族團結諫言立兩京兩朝。

軍事上則是關東群雄聯盟,分三路直逼雒陽。

董卓與士人之間已是水火不容難以調和,他現在唯一能夠依仗的就是他的西涼舊部。

因與士人關系不睦,現董卓有意想重新建立朝廷的人才制度。

入太學畢業考試做補郎補吏下派各郡縣,再由諸郡國舉孝廉入郎署,是數百年來例行的入仕制度。

但對董卓來說,這個入仕制度完全沒意義了,是障礙。

在這個制度下朝廷任命的官吏,都是他的敵人。

大漢各郡每年舉薦的兩百多孝廉基本都是太學的補郎出身,這些人進了雒陽郎署隨朝,每年遞增,只需十年就能積攢兩千個,二十年是四千,五十年是一萬人……

這些孝廉每年只需要有三分之一下放到地方,數年之後,就可鋪滿整個大漢朝的州郡。

若幹年後,這些人中的佼佼者,基本都可以當上兩千石的郡守級,而接下來每年舉孝廉的參政名額,也都是由這些兩千石的郡守級人物把持著。

毫無疑問,大部分的郡守都會把孝廉參政的名額,給予那些和他們同樣是出身於太學的補郎,而這些補郎舉孝廉入京後,又會下方到地方……若幹年後又會出現一批新的兩千石郡守級人物,他們同樣還是會把大部分的孝廉名額給和他們一樣是太學生出身的補郎……

這就是滾雪球原理。

如此只需循環個兩三代人,孝廉參政的名額基本就算是被壟斷了。

而在這個過程當中,那個站在金字塔最頂端向下呈網格式分發孝廉名額的一級經銷商……滾雪球滾的最大的那個,就會得到一個極其響亮的評價:

門生故吏遍天下!

老袁家四世三公之所以牛逼,不是因為他們家四代人中代代出三公有多了不起,而是在這四代人參政期間,他們滾出了一個天下最大的雪球。

與這個雪球相比,三公的爵位就是個屎。

所以,以董卓目前的立場來說,他想在朝堂中以‘舉賢良’的方式去用自己該用的那些人,按正常流程,就得廢了太學,這無可厚非。

而且歷史上,董卓也確實是這麽做的,只不過是間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