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慧女勸父(第3/3頁)

董卓火燒雒陽,遷百官至長安,在長安重新設立的官署機構中,並沒有太學……

而這一點其實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當時那些割據各州的諸侯們的政治用人需求。

在亂世中,太學補吏郎署孝廉這一套用人流程會給地方諸侯們用人帶去太多的掣肘。

太學沒了,這個流程就不存在了。

地方就可以隨意的用人唯親了。

而地方在經過三十年的兼並之後,直到曹丕稱帝,大魏才在雒陽重建國立太學(這也屬於曹丕為了登基而向士族們所做的妥協)

董卓眼下雖然沒有像是歷史上一樣焚燒雒陽,但廢太學對他而言,基本上是板上釘釘的事。

蔡邕心中明白這點,所以他才左右為難。

在他的眼中,看到的不是董卓欲廢太學的政治需求。

他預見的,是太學一旦被廢,天下士大夫不得其命,文學不能得以傳承的恐怖時局。

他阻止不了董卓廢太學。

但他可以贈書,幫助劉表興州學。

這也就是他左右為難的根本原因。

“琰兒,你說,為父該究竟如何做才是?”蔡邕長嘆口氣,郁悶道。

蔡琰面色如常,伸出蔥細白皙的手指,端起了桌案上的水盞,輕聲道:“父親,這盞中之水,若是不飲,放置於屋內,一日、兩日或是十日之後,便會幹涸。”

蔡邕不知道蔡琰為何突然要說這個,奇道:“昭姬何意?”

蔡琰淺笑道:“女兒想問父親,若是不想讓這盞中水幹涸,當以何法處之?”

蔡邕皺了皺眉頭,思慮片刻,搖頭道:“不知,當用何法?”

蔡琰微笑著,將那盞清水重新倒入桌案上的雙耳壺中。

“若不想讓一盞水幹涸,莫如將它匯於江海湖泊。”

蔡邕的聞言露出若有所悟之色。

蔡琰勸道:“父親既有志救天下禮樂學術,何惜萬卷藏書?莫如將其匯於江河,讓這萬卷典籍,不幹涸於蔡家一池之中……這是女兒一點淺薄之見,還請父親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