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第3/4頁)

正巧此刻元宵從外面辦完了差事回來,見淩冽在蓮池畔坐著,便興高采烈地上前,“王爺!您看什麽呢?”

淩冽沒回答,只面色凝重地反問,“朝中可是出事兒了?”

“咦?”元宵奇了,“王爺您怎麽知道的?”他不知想到了什麽,臉上的笑容忍不住又放大了些,“可是有好事兒呢王爺,嘿嘿,可樂死我了。”

“嗯?”

“其實就您的事兒,”元宵笑嘻嘻地推著淩冽,日頭偏了,蓮池畔可風大得很,“那小皇帝之前回去,第二天就在朝堂上將您和親這事兒一說,嚯,可鬧出了不小的動靜。”

原來先帝駕崩後,朝堂一番動蕩後,局勢便極其涇渭分明地三分:

以舒家為首的外戚和其幾個姻親關系的高門,組成了後黨;而那些攀附不上他們的小權貴,則選擇了與黃憂勤這大太監合作勾結成閹黨;剩下寫科舉出生的寒門士人,便成了朝中清流。

寒門清流在朝的官階不高,平日裏本就說不上話。但偏生禦史台有個年輕的小諫官,聽聞了北寧王下嫁和親這事兒,竟是怒不可遏、連連上書直諫。

禦史中丞是舒家的人,當然是能攔他的奏折就攔。且司禮監掌印又是黃憂勤,即便奏折上去了,也會被他找各種理由打回來。

一來二去,徹底激怒了小諫官,昨日他揣著奏折上殿,竟然一頭創在大殿的紅柱上。後來雖救回來了,這件事兒卻因他這一出鬧大,京城文人激憤不已,太學生更是就此聯名上書,說朝廷不該如此苛待功臣。

如此,文人和清流世人們帶著太學生跪到了宣和門外,言辭懇切,說若非北寧王和鎮北軍,錦朝便不會有這五年多的太平盛世,也不會在北戎一戰後、讓戎狄退兵求和。

這些人多半是以清高自詡的文人,跪在宣和門外,還寫出不少佳句來,元宵驕傲地一仰頭,“現在啊,就連酒樓裏說書的,都含沙射影地喜歡講韓信的故事呢。”

淩冽怔了怔,最終嘆了一口氣,將手中的書冊遞給元宵。

元宵接過來翻了幾頁,之乎者也的他大多看不懂,但幾句“性命換他恩,功成誰作主*”、“天與精忠不與時,堂堂心在路人悲*”卻叫他看出了士人們的怨憤和不平,“這……是什麽?”

淩冽簡單將剛才羽林衛的動作說了,搖搖頭,“書生的酸話罷了。”

“……?”元宵急了,“怎麽是酸話呢?王爺,這不正好說明天下明事理的人還挺多麽!”

“不過片刻熱鬧而已。”

“啊?”

“不懂?”淩冽睨了元宵一眼。

元宵搖了搖頭。

淩冽垂眸,無意識地摸索了一下那包藥菓子,輕嘆道:“你是以北寧王府管事的身份來看待此事,但若你是皇上,瞧見如此場面,只怕會覺得——北寧王此人結黨營私、朋黨甚眾,有妄圖奪位之嫌。”

元宵一愣,霎時白了臉,他抖了抖嘴唇,急著想分辨什麽。

淩冽卻只是搖搖頭,問道:“我叫你打聽的事兒呢?”

元宵本就是為著回話而來,他認真答道:“新繼任的小蠻王十七歲,說是生得牛高馬大、兇猛異常,一雙眼睛有銅鈴那麽大,一到夜裏還會發綠光,他懂獸語、能驅策山中虎豹豺狼,還能乘孔雀從天而降,最厲害的是,一拳能打死大象!”

“……”淩冽皺了皺眉,心道你上哪兒聽的神話故事。

元宵卻認為這消息真得不得了,畢竟若非是天生異象,怎能短短數月就連下錦朝數城,將戰線從金沙江以南一路推到中原腹地,“都說他天生神力,有次喝醉了酒,在山中遇見青面獠牙的百獸妖王,旁人都勸他改道,他卻說‘這有什麽可怕的’,上前一把就掐斷了那妖王的脖子!”

“……”淩冽嘆了一口氣,無奈地戳了元宵一指頭,“還嫌我平日罰你抄書。”

元宵不解地眨了眨眼。

“‘高|祖被酒夜徑澤中,令一人前行,報前有大蛇當徑當還。高祖醉,曰:壯士何畏!乃拔劍斬蛇’這不是《劉邦斬蛇起義》麽?”

“……”這次,輪到元宵噎了一下,他又急急補充道:“還有呢、還有呢,說那小蠻王皮膚黝黑、金發碧眼,是羅刹鬼投胎轉世。出生時滿室紅光、百鳥飛翔,一瞧就是……”

得,淩冽無奈了,折騰完《史記》這是又瞄上《東周列國志》了,也不等元宵說完,淩冽便擡手阻止了他,“罷了,你這些都從哪兒打聽來的?”

元宵抿了抿嘴:“就……京城的茶樓酒肆,還有說書人什麽的。”

“……”淩冽服了。

元宵大約也知道自己這事辦得差了,蔫巴巴道:“待會兒我去抄書便是。”

淩冽其實也沒怪元宵,這些消息也不算全無用處,畢竟京城去南境數千裏,前線戰況沒有那麽快能傳來,而小蠻王的模樣性格,自然也無從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