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9章 戰爭的意義(第2/2頁)

事實證明,沒有外部刺激的情況下,人類主動尋求進步的可能性是很低的,人們更願意在一個舒適圈子裏過日子過到死,也不願意冒著生命危險尋求未知的變革。

同樣的年代一樣在中國出現過,同樣大大推動了各種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各種思潮的發展,只是那個年代有些久遠。

那個年代叫做——春秋戰國。

春秋戰國時期軍事技術的發展、農業技術的發展和各家思想爆炸式的出現,同樣讓後來的秦漢第一帝國受益匪淺,使得古代中國長期領先世界,一騎絕塵。

所以蘇詠霖在發展經濟民生的時候也意識到,要想真正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除了內部驅動力之外,或許還需要戰爭的推動。

他有必要對外發動一次又一次的戰爭,借助戰爭而不是個人的威望推動軍事科技的不斷發展,對鋼鐵冶煉、火藥技術等等重要的技術方向投注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以最高的效率推動整個國家的技術發展。

一邊用戰爭將國土推進到最合適的狀態之中,一邊用戰爭催動軍事技術的發展,並且進一步把軍事技術向民用領域拓展。

當然了,這其中的尺度必須要牢牢把控住。

必須要用意識形態武器教化軍隊、限制軍隊,避免軍隊失控,避免國家失控,避免國家最後走上那條他絕對不願意看到的道路。

有些時候,對人類來說,解放戰爭和侵略戰爭只在一線之間,人類解放者和民族征服者其實也就在一念之間。

只有堅持走前一條道路,才能避免明國的轉向和變質。

個中艱險,對歐洲那段混亂歲月頗有了解的蘇詠霖是再清楚不過了。

兩次世界大戰的起源都是在歐洲,諸多社會思潮的發源地也都在歐洲,正義與邪惡、崇高與低劣、偉大與墮落從未如此復雜的交匯在同一片土地上。

這如何不是戰爭推動科技發展帶來的副作用呢?

想要利用戰爭這頭野獸發展科技,就必須要用鐵鏈子和籠子拴住它,控制它,絕不能讓它失控,否則蘇詠霖感覺自己就會變成國家的罪人也說不定。

然而就算退一萬步,蘇詠霖死了以後,他的理想在未來的時代中逐漸不再有人關注,變質了,可是搶占了科學技術制高點的中國也將成功開辟屬於自己的新時代。

利用科學和技術,明國可以成就一個全新的日不落帝國。

不能成神,那就成魔,總好過半死不活的輪回掙紮。

這些內因蘇詠霖還沒有告訴辛棄疾,辛棄疾只是大概知道戰爭對科技進步的推動作用,並且初步意識到了軍隊的渴望對科技有多麽大的推動作用。

但是,這應該也是很危險的。

古人說,國雖大,好戰恒亡,古往今來無數案例都證明了這一點,所以單純的運用軍事力量來拉動科技的發展是否有失偏頗呢?

到底要怎麽利用軍隊的力量才能最大限度的使之產生正面作用而不是負面作用呢?

懷有如此樸素的和平與正義思想的辛棄疾如此思考著。

同樣在九月三十日,全權談判使者辛棄疾的抵達讓南宋掌權者們十分忐忑、激動,沈該第一時間親自迎接辛棄疾進入臨安城進行和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