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5章 這仗,要打

把相關的情報都給看過之後,辛棄疾表態支持蘇詠霖的看法。

“從情報上來看,情況的確如此,成都朝廷之所以可以建立起來,主要的功勞就要算在以馬永康為首的外地官員和以吳璘為首的外地軍人主導的軍事力量身上。

沒有這兩股勢力的支持,趙不息絕對做不成皇帝,川蜀也不可能自成一系成立一個朝廷,川蜀本土官員更傾向於保全他們自己的利益,而不是為一個土皇帝提供對抗大明和江南國的資源。

這兩股勢力從一開始就是很難合作的,面和心不和,川蜀本土勢力主要是懾於吳璘的威望和他的軍力,以及成都朝廷對政治權力和地位的出讓,才選擇支持成都朝廷。

然而川蜀農民大起義和交子崩潰這兩件事情的發生,可以說是徹底摧毀了外地人和本地人之間的合作基礎,加上趙不息這些讓我感到匪夷所思的做法,可能是徹底激化了這種矛盾。”

蘇詠霖點了點頭。

“幼安同志說得很對,我還要補充一點,就是當下,以陸超等四人為首腦的四支軍隊而形成的軍事勢力,很有可能已經出現了本土化、軍閥化的跡象。

雖然情報並不清晰,但是我認為馬永康和吳挺既然決定發起兵變,顯然也是有這些原因在裏面,推翻趙不息是他們受不了趙不息的瘋狂,而清算本土派,顯然是因為他們承受不了這方面的威脅。

趙不息的瘋狂導致陸超等四人決定與成都朝廷決裂,而失去了成都朝廷的糧餉支持,軍閥化的軍隊若要生存,若要糧草維持,則必須選擇本土化,必須選擇和本土勢力合作。”

蘇詠霖的看法和辛棄疾的看法匯總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邏輯縝密的推斷,這個推斷符合大多數人對這件事情的看法,所以很快,這場發生在下半夜的深夜會議就為這件事情定下了一個基調。

那就是以馬永康和吳挺為首的川蜀外地勢力是真的想要投降明國,利用明國強大的軍力求得生存。

否則,他們必死無疑。

於是,蘇詠霖得出了一個結論。

時不我待,這場仗,要打。

“關中本地倉儲若是不夠,那就從河東還有大同兩個行省調運,其他的不說,蘇海生應當立刻與吳拱商量投降的事情,盡快確定對川北地區所有交通要道、軍事要塞的占領,這是一切的前提!”

於是參謀總部下達了指令,蘇詠霖親自署名蓋章,向蘇海生傳達了重要的指令,賦予他臨機專斷的權力。

怎麽跟吳拱合作,如何確定吳拱的誠意等等,這些,都要交給蘇海生來判斷,來處理。

川蜀攻略計劃很早就在參謀總部的沙盤上推演過很多次,而這一次,是意料之外的實操。

意外總是比明天來得更快,機會如果就在眼前,必須要大力地把握住它!

這則命令快速傳遞出去之後僅僅一天,川蜀分部的消息也送到了中都,蘇詠霖看過之後頗為感慨。

原來徐通通過他那邊的情報分析,認為川蜀局勢已經發生了重大轉變,如果繼續執行之前的既定策略,那麽會多出許多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是徐通十分不建議的。

所以徐通希望蘇詠霖下一個決斷,讓齊魯兵團提前下場,提前行動,在川蜀進入戰國時代之前,一錘定音。

“徐通這小子還是看得通透,很有戰略眼光,他說得很對啊,幼安,我看再過不要多少年,他甚至可以從一線軍隊裏推出來,能到參謀總部裏面來工作了。”

“有戰略眼光的人的確應該站在更高的地方做更長遠的事情。”

站在蘇詠霖身邊的辛棄疾對此感到很有趣,笑道:“這樣的人才可遇而不可求,培養是很難培養出來的,主要還是靠先天,其實打仗打得越多,我越來越意識到很多事情真的要看天分。”

蘇詠霖嘆了口氣。

“是啊,勤能補拙,卻補不了天分,有些事情真的不能不信天分這兩個字,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這句話基本上就已經斷絕沒有天分的人成為名將的可能了。”

“有天分的人固然重要,但是放到國家層面來看,優秀的執行體系才是最重要的決勝之所在,比起單個的天才,我以為還是千百個受過嚴格教育和訓練的可以嚴格執行朝廷命令的執行者更加重要。”

辛棄疾笑道:“而這,對於我們的教育又有很高的要求,需要我麽為此投入大量的錢財和精力,當然了,就算是天才,也要接受教育,否則又怎麽能發現自己的天才之所在呢?”

“說的在理。”

蘇詠霖笑了笑:“所以說,教育真的是很重要的事情啊。”

辛棄疾聞言,略微思考了一會兒,權衡一番,才緩緩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