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6章 明國的需求還不夠(第2/2頁)

張元的事情,宋國的冗官,其根本原因在什麽地方?就在於朝廷,乃至於整個國家,並不能給那麽多的掌握豐富知識的讀書人以充分的發揮他們才能的崗位,朝廷和國家要不了那麽多的讀書人,養不起!”

“……”

辛棄疾沉默了一會兒,無奈地點頭認可:“您說的的確是這樣,朝廷要不了那麽多的官員,養不起。”

“所以說,朝廷真的是缺少人才嗎?不缺的,一個落第士子投靠西夏,都能把宋軍打成那樣,足以說明人才對於一個舊王朝來說是絕對夠用的,甚至溢出的,他們的發展狀況和科舉制度,是完全匹配的。

你讓他們普及教化,養出那麽多的讀書人,卻不給他們出路,讓他們怨天尤人,最後,他們會怎麽做?他們會把這個王朝送走,換一個新的,上等人從來不傻,他們知道他們要什麽。”

蘇詠霖頓了一會兒,深吸了一口氣,開口道:“而我們更要知道我們要什麽,我從來不否認普及教化的重要性,但是在此之前,我們必須要給人才準備足夠的崗位讓他們可以發揮才能,否則,就是為李元昊們做了嫁衣,害人害己。”

辛棄疾面色沉重的點頭。

“您的苦心,我已經完全了解了。”

“我們不能愚民,我們要讓每一個人都掌握學識,發揮出自己的價值,然而在當前階段,我們培養出來的人才已經夠用了,更大規模的普及教化維持在消除文盲這一階段,已經足以應付大明目前的需求。

若要持續發展教育,就要求大明國可以提供足夠人才們發揮才能的崗位,而崗位不是平白無故誕生了,需要發展來提供,這就是我常說的,發展才是硬道理。”

“可是這樣的情況並不正常吧?大明不能止步於此吧?”

辛棄疾開口道:“普及教化是遲早的事情,不是嗎?”

“當然是,只是根據當下的情況來判斷,我沒有十足的把握能在十年內就能為那麽多受教育的人才提供足夠的崗位。”

蘇詠霖苦笑道:“發展是硬道理,卻也是特別困難的一件事情,我竭盡全力在推動,可眼下,我沒有十足的把握,我不能給後人埋坑。”

說著,蘇詠霖又向前走了幾步。

“我是有明確的計劃的,我投入那麽多錢搞火器,火器研究出來了,很多新東西就出來了,比如焦炭,還有質量更好的鋼鐵。

制造火器、煉焦、練出優質的鋼鐵,這些都需要匠人,需要很多很多的匠人,這就提供了需求,有了需求,我們才可以放心的培養人才。

比如工科學子就有了用武之地,他們結業之後,就不會擔心沒有事情做從而不得不回鄉耕種田地,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以至於最後怨恨大明。”

辛棄疾聞言,思考一陣,明白了個中原委,遂長嘆一聲。

“看來有些同志把問題想的太簡單了……”

蘇詠霖苦笑。

“他們的本意是不壞的,甚至是為人們著想的,立足於千年萬年的事情,教育和農業一樣,都是國之根本,只是國家要做的不單單是普及發展教育。

發展教育對於大明來說並不難,我們可以做到,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不能不給他們提供崗位,我們不能讓他們寒窗苦讀那麽多年之後,發現自己的所學毫無用武之地。

那不僅僅是對他們生命的辜負,也是對朝廷投入大量資金資源、花費大量時間構建起來的這樣一個教育的現狀的辜負,更是對累死累活耕田種地給朝廷繳納賦稅的農民的辜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