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8章 上等人走到什麽地方都是上等人

兩個月間,明國成功解決了現在的邊患和未來的邊患。

國家北疆前所未有的安穩,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北疆地區將不會興起大型軍事行動。

而這也為之後東西兩線用兵創造了足夠安穩的前提。

在此基礎之上,蘇詠霖準備在洪武十年入春之後發起的高麗戰役也就不會如何影響大局了。

依靠遼陽行省和黑龍江行省兩大行省數年的生產建設與戰略物資的儲存,足以完成對高麗的討伐和吞並。

因此,在對付高麗這件事情上,蘇詠霖並沒有做什麽精細的謀劃,他只是派人送了一份詔書送到高麗國都開城,告訴目前掌握權力的武將們,讓他們放棄抵抗,接受明國的嚴懲。

現在放棄抵抗接受明國的嚴懲,還能獲得一定的優待俘虜的條件,可要是堅持抵抗大明軍隊的討伐,他們必將遭到最徹底的清算。

篡立王晧成為高麗國王之後,高麗的最高權力由鄭仲夫、李義方和李高三名兵變的主要發起者和組織者執掌,凡事三人都商量著來,以此維持一個表面的武人政權的和諧狀態。

因為天無二日,地無二主,每個人其實都想成為那個獨一無二的權力掌控者,可以肆意妄為、為所欲為。

但其實這種和諧並不能持久,因為僅僅是三人合作秉政的第一個月,一個難以調和的矛盾問題就在三人之間引發了一些小爭論。

李高想要殺死王睍和王晧,自己做高麗國王,來一個徹徹底底的政變。

他的理由是如果不幹脆徹底的解決掉高麗王氏政權,那麽未來一旦武人政權不穩,大家難免會遭遇到殘酷的清算,國都以外的地方對他們不服從的人也會心存幻想,打著清君側的旗號起兵作亂,這絕對不是他們想看到的事情。

所以幹脆一不做二不休,把王晧和王睍一起做掉,把王氏家族都給做掉,換上他們自己人來做國王,這樣一來就沒有人會清算他們了。

就算想要清算他們,甚至都找不到王氏家族的人來繼續做高麗國王,沒有了這面大義旗幟,他們還怎麽搞清算呢?

這就叫從源頭解決問題。

李高很高興很得意的把自己的計劃告訴了李義方和鄭仲夫。

面對如此大逆不道的想法,李義方和鄭仲夫都是反對的。

他們其實更多的是由一些迫不得已的情緒在裏頭,覺得他們現在所做的已經是大逆不道的事情,不危害王族是大家最後的底線,如果這個底線都要突破的話,大家才是真的沒有任何退路了。

李高表面贊同,暗地裏卻覺得李義方和鄭仲夫沒有一不做二不休的勇氣,只是蟲豸,不足與謀,於是決定拋開兩人,自己獨立完成這場驚天動地的政變。

然後他的計劃就被泄露了。

李義方和鄭仲夫聯手做了他,高麗國政從三足鼎立變成了雙雄並立。

蘇詠霖的詔書送到開城的時候,正是李義方和鄭仲夫聯手秉政的時候,兩人閱讀了蘇詠霖的詔書之後,面色煞白,一種【要死要死】的情緒湧上心頭,久久不能消散。

明國要來真的了,明國真的要和他們玩天兵討逆了,他們的瞞天過海的計劃失敗了。

明國如果真的跟他們來真的,這些高麗的專業武將絕對有理由相信他們連一個月都支撐不住,明軍絕對會輕而易舉席卷高麗,讓他們死無葬身之地。

但是投降的話……

能確保他們的平安和家族平安嗎?

能確保他們不被明國秋後算賬嗎?

就目前來看,他們無法得出這個論斷。

鄭仲夫和李義方召集高位武將們商量這件事情,然後得出的支持率最高的方案居然是舍棄高麗,朝著日本所在的方向逃難,這樣就能保全家族了。

因為前些年南宋還沒有滅亡的時候,就有不少南宋方面的達官貴人或者是富商因為明國的清算政策而感到恐懼,通過高麗逃亡日本,現在在日本生活,據說生活還不錯。

日本的某位權力者貌似很欣賞他們當中的一部分人,所以劃了一塊地方給他們居住,並且任用他們當中的一些人做官員,讓他們得以繼續作威作福。

所以說牛馬什麽時候都是牛馬,上等人走到什麽地方都是上等人,就算是二等公民,他們的生活也不是牛馬們能夠想象的。

離開要他們命的明國,這些人繼續過他們的小日子,心裏一定很痛快。

李義方等人當時沒什麽想法,但是如今面臨著明國兇殘的威脅的時候,他們立刻想到了這條路。

“打是打不過的,明軍強大,還有很多可怕的火器,我們根本不是對手,野戰也好,攻守城池也好,我們都不是對手,強行對抗說不定一個月不到就會兵敗如山倒,明知必敗,那就應該早作打算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