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一章 衣食為本,日用為道

朱英終於成功激怒了張希孟……所以高啟等人就有幸見到,張相公提著雞毛撣子,在後面猛追。

朱英撅著屁股,在院子裏亂跑,一邊跑,還一邊大呼,“救命!快救命啊!要死人了!”

面對此情此景,這幫人別說幫忙了,整個人都不好了,實在是有損張相形象啊!

要不我們就假裝沒看見吧!

就像儒家弟子對孔老夫子的包裝似的……一個和藹可親的老爺爺,總比一個兩米多的鋼鐵猛男吸引人多了。

畢竟一想到孔老夫子的真實模樣,就很難想象,兩個小孩,敢攔著他的馬車,當著他的面,辯論太陽大小,還敢恥笑老夫子。

估計這麽跟孔子這麽說的,早就被掄到太陽上去了。

由此可見,美化聖賢,就是門人弟子的使命啊!

“張相真是用心良苦啊!”

大家夥還在遲疑之時,孫炎竟然激動地用袖子擦眼淚,連聲贊嘆,“朱公子鎮守浮梁,苦戰連連,初見張相,張相是怕他受傷瞞著自己,所以才這麽追打,查驗公子傷勢,可真是兄弟情深啊!”

這麽追打,竟然是為了驗傷?

我怎麽看像是要把孩子打出傷勢來啊?

幾個人面面相覷,一時間竟然找不到更好的說法……大約就是張相和朱公子兄弟情深,朱公子在外領兵,歸來之後,張相唯恐兄弟隱藏傷勢,故此持雞毛撣子追之。

繞房數圈之後,見公子健步如飛,身體健康,張相大喜過望,兄弟相擁而泣。

很好,很溫馨……再努力潤色一下,可以寫入課本,當做小學生必讀了。

至於以後有多少孩子遭了雞毛撣子毒打,就不是他們考慮的事情了。

朱英提前回來了,浮梁之圍解了。

朱家軍徹底贏得了勝利,朱元璋不日就會押解俘虜,抵達忠誠的江州。

而張希孟也抓緊時間,連夜趕稿。

他借用了朱熹的白鹿洞教規,只是做了少許注釋,並沒有大刀闊斧改動……為什麽沒改?

因為不需要改!

這個教規講的是什麽?

講的是書院教學育人的目標,講的是讀書明理的方法,講的是為人處世之道,講的是如何修身治學……

哪怕到了幾百年之後,學生們依舊要背三人行必有我師,一樣要知道溫故而知新。

就算是搞科學研究,只怕也不能否認“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順序。

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已經刻在了國人的骨髓裏。

說白了,這就是一套工具,一套正確的廢話。

單獨拿出來,是沒有多少價值的。

真正關鍵的東西,是治學立論的根基,是最原始的參數,這東西確定下來,輸入這套工具之中,然後灌輸給學生,最後變成學生心中的真理,社會的共識,教化工作也就差不多完成了。

那張希孟要講什麽東西呢?

衣食為本,日用為道!

這也是張希孟詢問高啟等人的問題,江西何以人文薈萃,人才輩出,教化大興?這可不是什麽文脈匯集,老天偏愛。

江西繁榮的背後,有著深刻的區位優勢,商業邏輯。

梅嶺開關,貫通贛粵,河海聯運,貨物通達南北,鄱陽湖周圍,物產豐富,人口稠密……有錢,有人,有糧食,有商業,有許多可以供養子弟讀書的殷實之家,這才有了白鹿洞書院。

試問一下,朱熹為什麽選擇江州建立學堂,又為什麽要面向鄱陽湖?

白鹿洞書院又怎麽能成為天下第一書院?

是不是隨便什麽地方都行?

要不讓朱老夫子去塞北大漠,設立一個學堂,看看他能不能讓蒙古人存天理,滅人欲?

張希孟講清楚了衣食為本這四個字,自然而然,日用為道,也就呼之欲出了。

讀書人不是憑空冒出來的,是民生經濟發展到了一定階段,出現的產物……那讀書治學是為了什麽?

追逐天理,空談人欲?

很顯然,這都不合適。

讀書人的目的,還是回饋百姓,從民生入手,研究百姓日用。

以百姓日用為道,進行紮紮實實的研究。

循著“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思路,輔國治民,做好學問,當好官員,無愧自己,無愧百姓……

“總算是拿出來了一份粗略的大綱,你們都看看吧。”

張希孟滿臉疲憊,將一摞文稿遞給了葉琛,高啟等人,讓大家夥傳閱。

這幫人為了能快速瀏覽,直接把張希孟的文稿鋪在了桌面上,一張挨著一張,大家夥快速瀏覽,一頁一頁看下去。

幾乎每個人都變了顏色。

葉琛第一個看完,也是最先一屁股坐在地上,忍不住感嘆,“張相,如此,則孔孟之道可以休矣!”